社区治理精细化要下好六个功夫
内蒙古新闻网  21-04-07 10:18  【打印本页】  来源:学习时报

  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加强社区治理工作,有利于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社区细节越彰显,城市治理就越精细,社区细胞越活跃,城市活力就越充沛。因此,必须坚持以提升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造居民满意的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和社区居民的自治力量,不断优化社区治理方式方法,促进社区治理任务精细化落实,实现社区服务精准化供给,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在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上下功夫。目前,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变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也日益差异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社区治理要立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直面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社区治理方法要提高针对性,紧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精准施策,坚持在保持社区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精准发力补短板,精细化改造社区公共设施,破解居民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生活不够舒适等难题,努力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

  在优化社区治理机制上下功夫。秉承绣花精神,优化社区网格,将市、区、街各级交办的任务精准落实到每一个网格单元。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精简社区工作“一票否决”事项,让社区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做好公共服务。优化社区服务内容,厘清社区服务任务清单,精简社区会议,简化社区工作台账,让治理成效更多体现到服务成效之中。精细化分解社区服务任务,实现工作定位清晰、工作任务清楚、责任分解细化,打造奖惩措施透明、服务反馈顺畅、居民参与高效的精细化社区治理机制。

  在优化社区服务供给上下功夫。社区治理说到底还是要通过服务来完成,因此,治理任务要融于服务之中,通过精细化服务精准掌握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忧,从而创造和谐的社区环境。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要以需求目标为导向,切实把好居民需求的脉,找准社区服务的药方,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社区工作人员在服务中要经常和居民谈心交心,精准识别居民的衣食住行、就业、健康、教育、安全、社交、尊重等各个方面的需求,精确匹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根据居民的反馈及时调整供给方案,形成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良性循环。

  在打造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上下功夫。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掌握本社区家庭最鲜活的运行数据,可为社区精细化治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推动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化、智能化、智慧社区建设,拓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渠道,进一步凝聚居民共识。利用大数据收集分析社区居民基础信息和需求信息,搭建社区公共服务供需桥梁,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匹配数据。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算法等多种技术,推进社区安防管理、物业管理、智能家居等服务项目智能升级,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封闭循环,为社区精细化治理注入科技含量。

  在充实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上下功夫。推进社区精细化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归根到底需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解决社区自身难以解决的普遍性难题,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鼓励驻社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向居民开放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鼓励社会组织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和有偿服务,为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创造公平竞争条件,精准匹配社区居民差异化、特殊化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社区服务供给的精准化。

  在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实现社区治理精细化,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把社区各方力量真正凝聚起来,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必须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区治理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居民。在社区工作中,居民的参与热情越高,越能发现细小、边缘、不易察觉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因此,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力量,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提升社区治理的灵敏度和精细化水平,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真正做到党组织放心和居民满意。(赵爽)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