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掬得满庭芳——访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阿拉坦仓
内蒙古新闻网  21-04-20 07:1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4月16日,记者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校区,在簇簇春花掩映下,各类党史宣传文化雕塑、红色景观分外显眼,校园内处处洋溢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热烈气氛。

  “自3月中旬学校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以来,全校上下迅速掀起了党史学习热潮。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进来,共同推进。”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阿拉坦仓介绍:“目前,学校的‘十四五’规划正在酝酿即将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也被列入其中。”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族学生占三分之一,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但是无论哪一个民族的学生遇到困难,各民族学生都一起帮忙。”“在内蒙古,不同民族的年轻人琴瑟和鸣、喜结连理的故事也比比皆是。

  我们不仅从思想上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实中更是成了真正的一家人,友好、热情、宽容是我们内蒙古人的待客之道,在我们内蒙古人看来,各民族就是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今年3月10日,阿拉坦仓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委员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

  阿拉坦仓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是大家庭成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小家和大家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各民族一定要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相通是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难以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难以形成国家认同,难以增进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具有特殊意义。”

  “我是从兴安盟农村考入内蒙古大学数学系的。我上学那会儿,中小学是用蒙古语授课,大学用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一时,我听课十分困难,就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普通话。虽然闹过很多笑话,但我一直坚持去说、去练。在剑桥大学学习时,每周都有国际上的名师来做讲座,但我英语水平不高,有时真希望老师用中文讲课。这时,我又开始努力学习英语,不仅解决了听讲座的问题,也为我以后的科研带来了很多便利。熟练掌握多种语言让我受益匪浅。”每次说到学习多种语言的好处,阿拉坦仓总喜欢现身说法,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分享出来。他说:“语言就好像一扇窗,打开这扇窗,你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可以全面拓展和提升自身发展空间。更深层次来说,伟大祖国文化的魅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华各民族文化始终在相互对话和碰撞中交汇、交融、交流,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持续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阿拉坦仓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滴灌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教师承担着托起中华民族明天的太阳的重任,内蒙古师范大学一定要把教师培养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牢坚实根基。”

  2020年11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建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本科人才培养重点研究基地,致力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今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被国家民委确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成为全国31家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之一;目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正在抓紧制定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不断厚植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师生的心中。

  “同心掬得满庭芳。各族人民要始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齐心奋力,共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阿拉坦仓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志贤)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