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网络“算命”的话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这种在法律边界游走的特殊现象,往往成本投入微弱,但其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却不容小觑,有时会激发家庭内部矛盾,甚至会引发不可掌控的刑事案件。
现在无论是电脑网站,还是手机APP的运营,“测运势”“测感情”“改运势”……这些网络占卜并不鲜见,但看似免费无忧且安全无虑的随机性猜测,其背后却是有难以揣测的商业玄机。普通人沉迷网络“算命”的动机,有些是出于好奇,也有些是纯粹为了排遣压力,顺便给自己带来一点心灵安慰,但也有人会刻意释放困惑,甚至希望真正有高人能够指点迷津。当然对于前四种而言,网络“算命”的商业运作在前期,尚且无法巧妙布局,但是就担心遭遇到预测的不祥事件,恰恰与自己的亲身经历产生某种关联,而此时背后的操作者就容易对当事人对命运的惶恐借题发挥,最终让当事人“买单”来躲避灾祸。
在近期,就有深圳的一家以塔罗牌占卜来实施营销的线上商铺被警方调查,据当事人介绍,该商铺的占卜师就以帮助“偿还阴债”等理由来诱导顾客购买所谓“水晶”“朱砂”等货品来“辟邪”,从而收取高达上万元的费用。因此,我们据此就可了解这一类营销活动的操作套路,牟取不义之财才是他们的最终动因。
总之,为了避免提交“智商税”,我们不仅要在各种行行色色的“占卜理论”前擦亮眼睛,坚定信念;另一方面,面对这些争议性的行为,也要巧妙地利用法律条文来应对。依照相关法规,如果该营销活动诈骗顾客钱财,就会以诈骗罪被惩处;如果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也要依法惩治。因此,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只要我们提高防范意识,提升科学素养,并且再依靠监管部门的深度介入,一定会让那些舌灿莲花的占卜师们销声匿迹。(王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