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团结奋进 蓬勃发展
位于祖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颗耀眼明珠。
穿林海、越草原,农户院内拉家常,蒙古包内话小康……一幅幅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一幕幕各地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令人振奋,亮丽北疆正在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4月21日—22日,内蒙古自治区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在包头市召开,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曾经,内蒙古“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运输业则为马、骡、骆驼、勒勒车”。新中国成立后,现代钢铁业、煤炭业、制造业、运输业等在草原上应运而生。历经70余年的努力,现代产业在内蒙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强,从求数量到求质量、求绿色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如今,放牧靠北斗导航、种地靠无人机、养殖靠大数据……农牧业已告别“看天吃饭”“逐水草而居”的原始形态。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乌兰图嘎嘎查牧民额尔登特古斯近年来累计投入30余万元,安装草场无线监控设备、自动喂料机、智能水井提水及感应抽水设备等智慧牧业系统,实现了牧业生产的远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截至“十三五”末,内蒙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神东集团上湾煤矿,无人机在5G信号的引导下,穿行在井下的综采工作面中。这里的洗煤厂,智能决策、智能处理、智能运输等现代技术已经全面应用。目前,鄂尔多斯煤矿采掘机械化综采率、洗选率、资源回采率分别达到98%、90%和80%以上。
包钢的生产车间里,火红的钢坯在上千米长的万能轧钢生产线上被挤压延长,变成高速钢轨,整个过程都是自动进行。包钢集团党委书记魏栓师介绍,未来,包钢将继续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规模化集成应用,探索智能化生产新模式。
“工业产品‘傻大黑粗’已是过去,高附加值及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智能化成为大多数企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说。近年来,内蒙古陆续投产多个现代煤化工装置项目,煤电铝一体化达到65%,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70%。
城乡建设的崭新面貌
打开夜间卫星图像,内蒙古中西部的三个亮点尤为夺目,中间许多线条和光点正在扩大、延伸,这里就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组成的呼包鄂城市群。三市经过高速发展,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目前,内蒙古“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城乡现代化建设给内蒙古带来了崭新面貌。
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处的阿拉善右旗,很久以来的主色调是黄色。近年来,阿拉善右旗实施了一批城市建设工程,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相继完成,亮化绿化美化等项目稳步推进。如今这里小区林立,绿色休闲广场逐年增多,城镇环境更加宜居,大漠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曾经是制约内蒙古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民航事业。截至2020年底,内蒙古民用机场总数达40个,其中A1级通用机场8个。
高铁开通,往来畅通。在上世纪初,京张铁路就延伸到了内蒙古。近年来,内蒙古确定了“各主要城市就近融入周边省会城市圈”的高铁发展思路。2019年,内蒙古第一条高铁——张呼高铁开通,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民族团结的幸福生活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草原儿女开始当家做主。在这块土地上,曾上演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各族人民建包钢”……
进入新时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居委会主任武荷香说:“每逢节日,我们组织社区里各民族的群众聚在一起,品美食、搞联欢。大家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平时互相关心照顾。”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党支部书记何泽承介绍,“上世纪50年代,鄂伦春族走出山林,从‘撮罗子’(用桦树皮和兽皮做成的传统民居)搬进土坯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解决当地群众吃饭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推进产业开发扶贫。
如今,多布库尔猎民村69户居民里已有42户不同民族通婚而形成的“团结户”,他们开起了民宿和餐厅,发展采摘园等特色旅游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一辈子居住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82岁蒙古族老人额尔敦仓感慨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这真是天大的福气啊!”(记者陈沸宇翟钦奇)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10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