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20号|每当风云变幻时 气象历史里的“包头记忆”
内蒙古新闻网  21-05-10 15:04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包头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祝家乐摄

  2021年5月6日,风沙侵袭包头。李强摄

  伴着大风和沙尘,包头又一次“入夏失败”了,风尘仆仆、澄澈清冷的天气,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夏日的热情。很多人不禁会问,有阴山“护驾”的包头,为啥总是躲不过冷空气的侵袭?这反复的天气,何时才能平复?

  为何包头的初夏会这么冷?这得从整个内蒙古的大气候分析。

  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横跨近30个经度,区域情况各有差异。拿包头来说,所处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斜射给予的热量越少,气温也就越低。

  包头更接近亚欧大陆的中心,长期受到强大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随着高压系统的南移,强劲的西北冷空气一路南下,形成寒潮。加之内蒙古高原地势较平坦,虽然北部有大名鼎鼎的阴山山脉,但阻挡能力十分有限。总之,包头完美地呈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包头气候还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冬长寒冷雨雪少。冬季长达5个月,大寒期长达50天。另外,霜冻的时间比较早,最早可在9月初就出现。而在山北地区,霜冻期则更长,特殊的地理条件及城市现状,使包头的天气变化显得难以捉摸。

  春天飞雪,对于西北的很多城市来说,并不罕见。每年的1到3月,包头常会迎来降雪天气,但多集中在1月。但在2012年3月,包头出现了两次明显的降雪天气。2017年2月,包头还出现暴雪天气,上一次出现这样的降雪天气还是在1994年,堪称二十年一遇。当时,包头出动坦克造型的吹雪机清雪,还一不小心成了网红。

  2020年的5月30日,固阳县曾迎来一场降雪。在春坤山景区,雪与绿草掩映,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奇幻景色。当然,这样的特殊天气,是暖气流交锋剧烈造成的,且都是在小范围、短时间出现,深圳、南京等地以前都遭遇过。

  另外,包头的气候还有“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特点。

  2020年,气象部门曾对包头市1960年至2019年这60年间春季(3月-5月)的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全市春季平均降水量35.1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平均降水日数也只有6~10天,再加上春季风力较大,天干物燥,春雨显得格外珍贵。

  由于春季气温回暖快,大风日数多,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加之前一年冬季降雪少、地下水位偏低等,导致干旱频繁出现。在这60年的时间里,包头春季出现过2场暴雨,都是出现在白云区(1992年、1998年),相当于30年一遇。

  充足的水汽是形成降雨的首要条件。包头在春季多受相对干冷的西北风控制,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相对较难。而有的年份,由于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强盛,雨季的开始日期会提前。盛夏7月,包头降水量偏多,大雨或暴雨过程增多,局部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由此可见,包头变幻莫测的天气,是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气候的变化给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复杂的潜在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对于畏热之人来说,“夏凉”是难得的福利,所以包头也算得上是避暑胜地。

  追溯至600多年前,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南下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元朝统治者自幼生活在漠北,汉地的夏季酷暑炎热,无从适应。因此,他们延续了草原上的传统习惯——夏天到了,就回草原避暑去,并由此形成了“两都巡幸制”。

  除了元大都外,他们在凉爽之地另建元上都(位于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每年的二三月份,大队人马从大都出发前往,到八九月秋季来了,天气转凉后再回大都,所以整个夏天基本上都是在上都草原上度过的。

  这一传统惯例自元世祖忽必烈起,到元代最末一位皇帝顺帝妥欢帖睦尔,从未间断。

  对此,元代文人多有记载:

  上都本草野之地,地极高甚寒,去大都一千里。(《至正直记》卷一)

  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则驾幸上都以避暑。八月草将枯,则驾回大都。自后宫里岁以为常。(《草木子》卷三)

  每年巡幸上都,除了皇帝、后妃、太子等,还有大批的扈从官员和军队士兵随行,这对习惯了寒凉气候的草原君主来说自然有宾至如归之感,但对汉地官员来说可能并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山东济南人张养浩曾作诗:“幽都风土异,六月亦冰霜。草地宽于海,土山低似墙”。塞外的气候与中原相差甚大,六月结的冰霜大概会让诗人们瑟瑟发抖。元代皇帝来到上都除了避暑外,还要举行传统祭祀礼仪、诈马宴等活动,当然处理国家事务也是重中之重。

  其实不只过去,现在内蒙古的各大城市也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夏季旅游胜地,在这方面,包头有奋起直追之势。

  虽说内蒙古的网友们常常实力吐槽家乡“又一次入夏失败”,但这对于身处烈日高温的华南、华北等地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小炫耀”呢。

  (尤允庆整理,文献来源:《60年的数据告诉你,包头下场春雨有多难》,部分内容参考《国家人文地理》)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