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长城筑北疆
初夏的马鞍山林场,苍松翠柏掩映,青枝绿草遍地,满眼绿色尽收眼底。从1962年建场至今,马鞍山林场始终坚持“大力造林、普遍护林”的办场方针,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98.8%。2019年,马鞍山林场被评为“全国十佳林场”。
马鞍山林场正是赤峰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赤峰市地处西辽河上游、蒙冀辽三省交界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横贯东西,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32%。这里不仅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地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赤峰市历届市委、政府班子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发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优良传统和拼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千方百计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赤峰市成功跻身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自治区园林城市行列。“十三五”期间,赤峰市新增营造林和人工种草1622万亩,完成水土保持治理707万亩、重点区域绿化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8%。【详细】
把民生这个“国之大者”做大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可以为老百姓织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为社会提供稳定预期的“定心丸”,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社会发展潜力打造“发动机”。
一直以来,赤峰市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高质量发展落脚点,一件实事接着一件实事办,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让民生保障不断延伸,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坚定不移改善人居环境
火车缓缓驶入赤峰站,眼前出现一幢幢高楼。
这片区域,几年前还是当地有名的棚户区——铁南棚户区,李克强总理曾经2次来此实地考察,推动棚户区改造。2017年,该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7300户居民全部迁入新居。
铁南棚户区是赤峰城区内形成较早、居住最集中、面积最大的棚户区,大部分房屋年代久远、破损严重、面积较小。该地道路、供暖、排污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民出行难、取暖难、排水难、如厕难,安全隐患多。
现在的铁南已经今非昔比,宽敞的道路,干净的社区,漂亮的楼房,还有洋溢着笑容的居民。……【详细】
柿业“红”果业兴乡村振兴路子“牛”
5月,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绿源农产品交易市场外地客商人头攒动,大货车络绎不绝,吸引他们来这里的是口感佳、品相好、耐运输的“宁城番茄”。
宁城县着力推进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经营集约,推动设施农业、林果产业、肉牛养殖三大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
集约发展柿业“红”
“今年我拓展到13个大棚,8个冷棚,5个暖棚,全部种植番茄。1个棚1茬能产一万七八千斤硬果番茄,现在1斤价格在3元左右,你可以算算我的收入了。”崔燕辉笑着对记者说。
崔燕辉是宁城县大城子镇瓦南村番茄种植户,这两天正是番茄上市的季节,他在大棚里忙得不亦乐乎。
宁城县设施农业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截至2020年末,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0万亩,从业7万余户、17.3万人,年产蔬菜120万吨,产值51亿元,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2.65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5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3%。
宁城县按照“一乡镇一品牌”规划,形成了大城子番茄、大双庙黄瓜、一肯中辣椒、八肯中圆茄、汐子韭菜、右北平食用菌等6处高标准万亩专业园区,64处千亩日光温室园区,产业集约化程度高,成为我国北方种植品种丰富、实现周年上市均衡供应的重要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和供应基地之一。……【详细】
农家乐里乐享“两山”
“五一”小长假期间,喀喇沁旗雷营子村村民付裕的农家乐每天“爆满”,5天纯收入小2万元。
“自从2016年开始建农家乐以来,收入年年增长,生活是越来越有盼头了!”付裕说,去年在疫情影响下,雷营子村乡村旅游业受到了一些影响,但自家的农家乐毛收入仍在20万元以上。
“这比我过去在外面抛家舍业打工可强多了!”付裕说着,笑着,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同付裕一样,村民赵云峰对未来也是充满期待。“去年我新开的民宿头一年营业就纯挣了30万元,预计今年能收入50万元。”赵云峰说,民宿开张后,客人的反馈都很好,这让他很有信心。对于雷营子村村民来讲,这样的好日子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过去,雷营子不通车,土房泥路,小伙娶不上媳妇,姑娘都外嫁,谁能想到这几年这里会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村呢?”说起雷营子的变化,土生土长的雷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平很是感慨。……【详细】
创新创出行业排头兵
赤峰市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有色金属种类、储量最多的市,其有色金属矿产远景储量和潜在价值达50000亿元。早在商周时期,这一地区就有了集采矿、冶炼、铸造于一体的古铜矿。
说到赤峰市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赤峰云铜是一家绕不开的企业。这家从山沟里崛起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坚持创新,成为了我国铜冶炼行业排头兵。
走进赤峰东山工业园,赤峰云铜项目电解铜车间里机声隆隆、铜花飞溅,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令人叹服。在机器人剥片机组演示区,一片片玫瑰红色的阴极铜片被运至机器人剥片机组,经机械手娴熟地清洗、剥片、码垛后被送至成品区。这2台单价1000万元的机器人,每小时可剥离600片电解铜,相当于30名工人的生产效率。如今,赤峰云铜已掌握永久性不锈钢阴极法电解、自动化控制程序开发等关键技术,预留5500万元智能化升级资金和升级接口,智能化生产指日可待。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翻越的每一道“关卡”,都凝聚着智慧的光芒。创新是永不停息的脚步,攻克的每一个难关,都见证着专业技术人员的汗水。……【详细】
“不干不行干就干好”
“敖汉、敖汉,十年九旱,一年不旱,洪水泛滥。”这是敖汉南部山区人们干渴的歌谣。
“天降二指雨,沟起一丈洪。”这是敖汉中部丘陵地带人们绝望的哀吟。
“人眯眼,马失蹄,白天点灯不稀奇。”这是敖汉北部沙区人们呛风的曲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敖汉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农民种地,人种几遍沙压几次。“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这句老一辈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最能反映当时敖汉旗荒漠化的情况。
恶劣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了当地民众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求生存,一代又一代的敖汉人同风沙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几十年来,敖汉旗始终坚持“生态立旗”之本不动摇,发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和“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敖汉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植树种草、治山治沙大会战,将昔日荒山秃岭改造成绿水青山,也建成了金山银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