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西狭长,横跨三北,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基本区情。
把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找准,把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的功夫下到,把创新、提质、增效的文章做足。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切实走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20年12月8日,中国新产业峰会上,包头市集中签约49个项目,一半以上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稀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年3月16日,乌海市总投资186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重点突出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
日前,2021年全区重点经济合作项目名单出炉,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数字经济、新型化工、绿色冶金、绿色建材、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赫然在列。
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绿色冶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成为内蒙古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内蒙古资源富集,资源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产业发展较多依赖资源开发,结构性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内蒙古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彻底改变“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推动资源型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
“推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重点推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乳业产业园两大乳产业项目达产达效,打造千亿级乳产业集群,让‘中国乳都’享誉世界。”在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规划中,乳业振兴蓝图已经绘就。
在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弘元新材料(包头)单晶项目、晶澳单晶硅项目、阿特斯太阳能铸锭项目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绿色智能项目相继落地,内蒙古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一机集团林峰特种铸造有限公司等成为绿色发展排头兵。作为国家首批20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包头市在智能制造上将大展宏图。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因丰富煤炭资源而闻名的鄂尔多斯市不断延伸煤炭产业链,现代煤化工技术引领“蝶变”之路,成为国内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现代煤化工试验示范项目集中区。
从思维转换到行动落实,内蒙古各地锁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开启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新征程。
镜头1
数字经济“雪球”越滚越大
3月30日,总投资约8.9亿元的中国人寿乌兰察布数据中心项目正式落户乌兰察布,项目设计安装6000架标准服务器机柜,可承载服务器12万台。这仅仅是乌兰察布数字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依托区位、交通、电力、气候等优势,将云计算、大数据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全力打造“草原云谷”品牌,数字经济的“雪球”越滚越大。目前,全市签约入驻数据中心项目达11个,总投资额达542.2亿元,同比增长59%,累计完成投资83.5亿元,同比增长106.2%。全市数据中心可承载服务器规模达到244万台,投运服务器超过11万台;服务外包企业达到14家,同比增长16.7%,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目前在孵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经济相关团队和企业达30家。全市大数据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空间渐次打开。
与此同时,乌兰察布市着力发展大数据应用与创新。统筹开展全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工作,大数据服务平台已汇聚市民政局、公安局、政务服务局等14家单位政务数据资源。与中弘紫晶合作建设的内蒙古政务云大数据灾备中心投入使用,可向政府、金融、医疗、档案等各行各业提供便捷、安全、绿色的数据长期存储和容灾备份服务,开启了数据存储“冷热兼备”新格局。
今年,该市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产业转型中的赋能引领作用,加速推动数据中心、服务外包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在发展数字经济上抢新机、开新局,奋力谱写乌兰察布跨越发展新篇章。
镜头2
玉米产业链越来越长
外表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紧实,淀粉含量高、霉变率低,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它的名字叫“通辽黄玉米”。作为玉米深加工和饲料企业的优质原料,它的优秀远不止于此。
“黄金玉米带”独特的区域优势、资源禀赋,造就了“通辽黄玉米”的优良品质,不仅使它成为餐桌上的美味食材,而且在高新科技的“加持”下实现华丽“变身”,衍生出枝繁叶茂的“产业树”。
玉米,破碎后是淀粉,发酵后是乙醇,这只是玉米加工的初级产品。将这两种产品精加工后,可获得附加值较高的氨基酸、淀粉糖、聚乳酸、抗生素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等领域,利润空间极大。
4月7日,记者走进开药集团(开鲁)制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公司总经理季明志介绍:“之所以选择开鲁县,就是看中了这里丰富且高品质的玉米资源。最关键的还有,这里已形成了完整的玉米—淀粉—土霉素产业链条,公司生产的强力霉素最主要的原料就是土霉素。去年公司年产强力霉素500吨,今年的目标是800吨。”
开鲁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被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认定为“具备打造全国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基地”的全部条件。
近年来,开鲁县立足自身优势,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以优质服务为招商安商的“金字招牌”,吸引了玉王公司、华曙生物、开药集团等一批玉米生物科技企业相继入驻。目前,该县土霉素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7.5%、全球产量的38%,已形成了抗生素、维生素、酒精和燃料乙醇、氨基酸及玉米副产品系列等6条产业链,深加工产品160多种,年转化玉米250万吨。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县玉米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到40家,精深加工产品达到350个以上,实现产值300亿元,建成中国最大的玉米生物发酵基地、国家级原料药基地和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基地。
镜头3
“5G+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
煤矿工人不上夜班的梦想,在鄂尔多斯麻地梁煤矿实现了。
作为麻地梁煤矿的一名采煤机司机,每每谈到不上夜班的事儿,邱广云都会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我们都是三班倒,一个月上10天夜班,非常辛苦。”在他看来,取消夜班是矿工们的“最大福利”,而这个“最大福利”,得益于该矿实施的“5G+智慧矿山”建设。
2020年12月,麻地梁煤矿被国家能源局和煤监局列入首批智慧矿山建设名单,实现全矿区地面井下5G通讯全覆盖。通过运行智能操控平台、5G巡检机器人、5G无人驾驶三项5G应用,麻地梁煤矿实现了井工矿井胶轮车无人驾驶,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避免人为误操作、疲劳驾驶、违章作业等造成的运输事故。同时,通过5G巡检机器人,构成5G+机器人无人值守系统,助力智慧矿山少人化、安全化,为煤矿生产筑牢“安全堤坝”。
内蒙古智能煤炭公司董事长吴劲松告诉记者:“相同规模产量的矿井,传统矿井在1500人左右,通过智慧矿山建设和5G技术应用,麻地梁煤矿目前的实际人数为700人,井下岗位由原来的200多人减少到100人以下。”
麻地梁煤矿成为鄂尔多斯市首个“智慧煤矿”;全区首辆5G无人驾驶接驳车在康巴什区完成调试;鄂尔多斯市首个智慧社区项目“惠邻5G驿站”投入使用……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积极探索5G技术与产业结合路径,“5G+能源”、“5G+交通”、“5G+政务”等智慧应用相继落地,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高效和便捷。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内蒙古将牢记殷殷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找准,把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的功夫下到,把创新、提质、增效的文章做足,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资源、规模、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建立梯次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等产业,积极培育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等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强化能耗双控,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推进延链补链扩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按照锻长板、补短板的要求,构筑安全可靠有韧性、动态平衡有活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以争创国家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生产力。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站在新起点上的内蒙古,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举措有力,干劲正足,奋斗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康丽娜 皇甫美鲜 胡日查 郭丽娜
专家点评:
切实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包思勤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十四五”时期是内蒙古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攻坚期和窗口期,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聚力“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提质量”,摆脱产业发展“四多四少”困局。围绕“两个基地”建设,锚定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做优绿色能源、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评论:
立足优势谋发展
李振南
一个地区发展经济,不可能“十个指头一般齐”,关键在于把自身的优势、特色摸清,把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找准,把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的功夫下到,把创新、提质、增效的文章做足。
心中有底,才能遇事不慌、有的放矢。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资源、生态、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对我区的优势心中有数,更要找准我区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就我区而言,就是要坚持以生态为优先、以绿色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技术为引领,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换言之,就是既要有从1到N的迭代式创新,更要有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既要有“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升级,更要有“无中生有”的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创新,就是抓住了牵动经济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基础、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级各地要正视这一短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尽快把我区科技创新的短板补上来。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只要我们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法,以“鼎新”带动“革故”,不断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我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