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各民族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团结的故事代代相传。涌现出了人民楷模都贵玛、党的好干部牛玉儒、模范检察官潘志荣、草原神医王布和等一大批民族团结的典型。
“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扎实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细做实,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田。
74年前的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成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也成为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成为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率先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
7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携手并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留下了三迁家园为航天、3000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拥有了并长期保持着“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内蒙古7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历史。
内蒙古不会忘记——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内蒙古、四次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给予了深情关注,特别是对内蒙古的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
3月2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2021年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发展阶段事关内蒙古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书写好内蒙古发展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石泰峰强调,要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干部教育,深入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让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在各族干部群众头脑中牢固树立。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区各级各地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主题,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出台法规、条例,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法律保障,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田。
——“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为全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政策支撑。
——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制定乌兰牧骑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乌兰牧骑原创经典作品传承工程;开展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弘扬中华文明进程中历久弥坚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
“十三五”期间,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市),全区51个地区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27个地区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2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3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345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50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
2020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安排民族机动金2亿元,主要用于扶持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民族事业发展项目,优先支持社会公益性项目。自治区共下达各盟市旗县民族地区转移支付19.06亿元,比上年增加14.06亿元。积极争取安排了48个少数民族聚居旗县市区中央预算内投资41.29亿元,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领域399个项目建设。
在祖国大家庭温暖的怀抱里,决胜脱贫攻坚、告别绝对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站立于全面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新起点的内蒙古各族人民,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戮力同心、奋斗前行。
镜头1
志愿服务架起团结互助连心桥
春耕时节,兴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走村串户,为农牧民讲解购买农资的注意事项、农机具维修与保养等知识,对农牧民提出的春耕生产问题进行解答和现场指导。“通过开展‘我帮你·科技科普’志愿活动,我们把更具乡土味儿的农业技术送到农牧民家中,切切实实地为他们办实事,让他们既‘充实了口袋’又‘丰富了脑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技术指导员吴金辉说。
连日来,科右中旗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组织农牧科技、林草、就业、科协、职业学校、卫生机构等专业人才力量,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农机使用维修、动物防疫、“五小”产业(猪、禽、菜、果、中草药)、电子商务、劳动技能、就业指导、健康知识普及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架起了团结互助连心桥,形成了各族干部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发展的浓郁氛围。
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诞生地,在近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蒙、汉、回、满、朝鲜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48%,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3%。
长期以来,兴安盟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并成为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2016年,兴安盟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成为13个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地区之一,为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贡献了兴安力量。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兴安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借助在全盟成立的4900多支志愿服务队12万余名志愿者,通过触角延伸到基层、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把“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形成各民族水乳交融、牢不可破的共同体,各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镜头2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是鄂伦春族聚居乡镇之一,原为鄂伦春族定居、狩猎区域。前几天,乡长白鹏英又一次推开了村民郭纯海的家门。如何让脱贫之后的郭纯海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展,是白鹏英放不下的牵挂。分析利弊、细细思谋,白鹏英最终把郭纯海致富的梦想锁定在发展养殖业上。
呼伦贝尔市是典型的民族大市,全市有42个民族,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20%。
呼伦贝尔草原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鲜卑、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多元的游牧文化,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全国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都在呼伦贝尔市;全区19个民族乡(苏木)中,呼伦贝尔市有14个;在享受国家特殊扶持政策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内蒙古自治区的4个人口较少民族均在呼伦贝尔市。
民族团结一家亲,歌满草原情满怀。呼伦贝尔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高高的兴安岭、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伊敏河,见证了在这片古老而广袤土地上演绎的美丽故事。
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呼伦贝尔市加大投入和帮扶力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实现了贫困旗市、贫困嘎查村全部摘帽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大力选树各条战线涌现的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先进典型,形成了学先进、促团结、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汇聚起推动呼伦贝尔发展的强大动力,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日益浓厚。
陈巴尔虎旗居民夏民山一家由回族、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满族6个民族45口人组成。一家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良好的家风让这个大家庭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为呼伦贝尔市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
2018年12月,呼伦贝尔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
镜头3
“石榴籽厅”的思政课
前不久,包头市青山区三星小学在该校“石榴籽厅”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现场感满满的思政课。
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同学们集体起立面向国旗敬队礼,齐唱国歌。孩子们说:“在祖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我们就好像一颗颗鲜红的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
思政课上,孩子们通过收集资料,将自己了解到的各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特色讲给其他同学听。孩子们还通过书写心愿卡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愿写下来并张贴、展示。上课的老师说,我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才能团结各族人民,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进民族团结,包头市青山区民委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三星小学着力打造了文化教育传承基地——“石榴籽厅”。三星小学结合实际情况,将蒙古族的安代舞纳入大课间,孩子们拿起绸子,一起跳起欢快的舞蹈。在跳舞的同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颗“石榴籽”的幸福感与喜悦感。如今,“石榴籽厅”已经成为教师和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内蒙古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汇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守护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守望相助。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同样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守望相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
不忘初心感党恩,牢记嘱托跟党走——听!这就是内蒙古2500万各族儿女的铿锵作答。□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苏永生 李玉琢 胡日查 高敏娜 刘向平
专家点评: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包思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考察内蒙古、每次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都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守望相助,感恩奋进,努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边疆稳定常筑长固。
作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作出更大贡献,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个结合”上当好示范。全区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始终坚持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早日实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评论: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安华祎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额济纳旗的牧民群众三迁家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蒙古族牧民敞开毡房张开臂膀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孤儿;在乌兰浩特市三合村,朝鲜族把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蒙古族,蒙古族把养畜方法教给朝鲜族,携手走上致富路……在长期拥有“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内蒙古,70多年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团结史。
内蒙古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回顾过往,内蒙古之所以能够赢得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靠的是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靠的是全区各族群众的守望相助、同心协力。历史已经证明,无论在什么时候,党的领导都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历史还将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能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提供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民族团结就有了“心基础”;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就有了“行动力”。新征程再出发,尤需我们继续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把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在一件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实事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不断巩固发展我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才能汇聚起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兴旺,团结就能走向伟大复兴。促进民族团结,每个人都责任在肩、大有可为。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美丽动人的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