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百姓故事】徐振博:“木耳棒”就是“幸福棒”
内蒙古新闻网  21-06-08 13:0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是党的好政策圆了我们的小康梦,让我们家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要永感党恩、永跟党走。”这是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亚东镇西亚镇村80后小两口徐振博和庄园圆梦小康的真情实感。

  5月25日,记者来到西亚镇村。徐振博和庄园夫妻俩正在木耳大棚里查看木耳的长势情况,把掉落的菌袋挂起来,采摘已经成熟的木耳。看着即将进入采摘旺季的黑木耳挂满菌袋,小两口满脸喜悦,兴奋不已。

一本扶贫手册的见证。

农家院里笑声甜。

  眼前这样温馨幸福的画面,谁能想到在6年前他们的生活还是一贫如洗,更曾经被列入“贫困户”的行列。

  说起头些年家里的生活状况,徐振博感慨,“家里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是靠我打零工挣钱。那些年是苦没少吃,累没少挨,钱却非常难挣,有时候自己兜里甚至几十块钱都没有,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有时候活儿还供不上手,得病吃药的钱都没有,我对生活都要失去信心了。”

  转机发生在2017年。在外打工7年多的徐振博回到家乡,跟妻子庄园一起发展木耳产业。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到逐步扩繁;从原来的“地摆式”到现在的“吊袋式”,量的递增、技术的提升使小两口的木耳产业越来越兴旺。

  “2017年我家开始发展木耳产业,在党的扶贫政策和各级干部的扶持帮助下,我们家的木耳产业越做越大,现在我手里的这个菌棒就是我们家奔小康的‘致富棒’。”庄园说。

  徐振博小两口勤劳认干,不怕吃苦,为人和善。在发展木耳产业的这几年里,他们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村里还把集体经济项目落在小两口的木耳基地,不仅他们自己的木耳产业逐步壮大,而且每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2万元。随着木耳产业的发展壮大,小两口每年都吸纳30多名村民在木耳基地进行季节性务工,为父老乡亲提供了就业机会。小两口还把种植木耳的相关技术传授给邻里乡亲,昔日的打工者如今也当起了“小老板”。

  虽然徐振博小两口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但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们认为,要把过去的艰辛常讲给孩子听,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孩子勤奋学习,长大后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个扶贫手册见证了我们俩从贫困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一定要把这本手册保存好,留个纪念,留着以后老了给孩子讲讲也行。”抚摸着扶贫手册,每每想起当初的苦日子,小两口感慨良多。

  通过脱贫攻坚战,徐振博一家人实现了从“贫困户”到“小康户”的华丽转身。如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小两口又有了新打算。

  “通过这几年木耳产业的发展,我们家也过上好日子。明年儿子要上初中了,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我和媳妇儿商量好打算也在旗里买个楼。随着乡村振兴的到来,我相信我们家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徐振博信心满满地畅想着明天的美好生活。(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记者 李玉琢 通讯员 李刚 卢恒久)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