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坐落在阴山脚下,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与黄河相邻。国境线长88.6公里,黄河流经包头市220公里。包头也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
包头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比较完备且脆弱。多年来,在国家林草局和自治区林草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生态优先、久久为功,努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城中草原”:彰显生态建设方面的伟大跨越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赛汗塔拉万亩大草原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区中心。这里水草丰盛,疏林绿地,山鸡、狐狸等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多年来,包头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立法保护,牢牢守住绿色规划底线,使赛汗塔拉面积始终保持在8000亩以上。
“城中草原”内的敖包,每天都有人来此祈福(记者 王晓秋 摄)
如今赛汗塔拉的面积不断扩大,由2017年的8479亩增加到现在的10680亩,成为我国最大的“城中草原”。这里有30余种野生动物,不仅是城市靓丽的风景,也是市民的“绿色天堂”。每天都有大批市民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自然风光。赛汗塔拉的治理之路,彰显了包头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伟大跨越。
生态园内的鹿正在被人们围看(记者 王晓秋 摄)
林业发展助力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升
经过多年建设,包头全市林业现用地面积达1367万亩,森林面积760万亩,森林覆盖率18.3%。草原面积3019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36.58%。湿地面积140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243万亩。同时设有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发展林业努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赛汗塔拉在城市中心保留了大片的草原,风景迤逦。(记者 王晓秋 摄)
不仅如此,包头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条例,为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目标、路径和措施,提供了法律保证。为了持续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包头市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进行了时间段划分,明确每个时间段的任务,精准施策。到2030年,包头将再新增森林面积50万亩,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质量明显提升,碳汇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林草湿地及城市绿地年固碳总量达到874万吨。
久久为功,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在生态建设的征程中,包头市制定科学的治理办法,提出要加强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和统计。对全市林地及森林、草原、湿地的分布、质量、保护等级、权属,以及退耕还林还草、退化林、无立木林地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科学测算林业、草原、湿地等碳汇量规模,推动实现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策科学化。同时立足包头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科学规划安排实施林草碳增汇,进一步优化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结构与布局,让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包头市一直以来重视生态建设的质量,致力于提升草原和湿地的生态系统质量和效益,并建立和完善了符合实际的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将退化草原修复、京津风沙源治理、人工种草等草原保护修复工程提上日程。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通过退耕还湿、退渔还湿、湿地补水等湿地保护修复措施,提高湿地保护率,改善和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为坚持对林草资源的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草长制,严格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目标责任制,实现青山有人管、绿树有人护。要实现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人才必不可少,包头市不断加强林草碳汇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培养组织起具有碳汇专业知识、精于碳汇计量监测的专业人才队伍。(记者 王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