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 百姓故事】“我的家是沙漠中的‘牧家乐’”
内蒙古新闻网  21-06-09 23:4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在阿左旗通古淖苏木希尼套海嘎查,茫茫沙海之中,有一座“金色大漠家庭农场”。

  清晨5点钟,腾格里沙漠的太阳刚刚升起,刘兴国和母亲就起身在院子里架起了一口大锅。

  母亲麻利地把羊肉丁、萝卜、香菇、土豆、西红柿备好,将食材下锅吊汤,一番忙碌后,香喷喷的羊肉臊子面就出锅了。

  “面管饱!”刘兴国赶忙招呼刚刚醒来的客人,又顺手端上几盘特色菜——凉拌沙葱。游客们吃得开心,母子俩看着高兴。

  刘兴国的家庭牧场就是人们说的“牧家乐”。 1988年出生的刘兴国,既是嘎查党支部学习委员,更是致富带头人。依托腾格里得天独厚的沙资源和“阿拉善英雄会”等活动,嘎查里“牧家乐”生意红火。

刘兴国打扫小院卫生,准备迎接客人。

刘兴国和母亲在自家小院摘菜。

  “我们家以前就是个土房子,在路边摆地摊,游客要我们给做饭,后来我们就拉上一个横幅‘刘家饭馆”,提供简单的住宿和餐饮。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到旅游的。后来受到阿拉善英雄会的影响,生意越做越大,经过几年摸索,在这方面逐渐有了经验。”刘兴国说。

  2018年,刘兴国成立文化旅游公司,母子俩以提供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地接、医护服务为主,在家里从事起沙漠文化旅游经营。

  儿子刘兴国的工作更像是“大堂经理”,负责协调车辆、住宿和活动;母亲王梅香是“厨师长”,负责游客的饮食。

  刘兴国的“牧家乐”,与传统“农家乐”有所不同。除了传统采摘、烧烤,还有蒙餐制作、压制麦草方格、沙漠植树、原生态放牧等体验活动。母子俩养了100多只本地土种羊,全部用于“牧家乐”的经营。来这里体验放羊项目的游客曾对刘兴国说:“我的下一代没有体验过放羊的经历,你们弥补了我的遗憾,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次特别好的经历。”后来还主动添加刘兴国的微信,询问小羊的生长状况。

  在母子俩的家庭农场里,有房屋20间,旅游旺季全部变为客房。客人来自天南地北,其中北京、上海的居多。凭借良好的口碑,刘兴国的生意越来越好。忙不过来,就叫上乡亲们一起干,现在全村的旅游车都听他调配。2019年效益最好,接待了一万多人,纯收入五六十万元。

  刘兴国说:“从前村民的认知就是种地。现在他们把地承包出去,开始从事家庭宾馆,收入可观、前景广阔。”在他的手机里,存储着多家旅行社的联系方式,每天找他联系业务的电话不断。

  刘兴国还特别重视“牧家乐”的线上推广,一有时间就把在沙漠中有趣的活动内容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无数粉丝,也培养了大批潜在客户。其中有一段沙漠救援视频,点击量高达3.7万。

  希尼套海嘎查是当地专门打造的旅游新村,近年来,乘着沙漠文化旅游的东风,像刘兴国一样的年轻人陆续回到家乡,将智慧和勇气播撒在这片金色的土地,让腾格里遍开沙漠之花。(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兆成刘宏章徐跃李晗马建荃)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