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成就巡礼】现代化畜牧业迈出高质量发展奋进步伐
内蒙古新闻网  21-06-10 13:5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优质种公羊评比活动

  夏日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清空万里,芳草依依。沿着镶黄旗向北一路前行,不时可见一群群牛羊膘肥体壮,还有牧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20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是锡林郭勒盟最大的资源。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关系全国绿色优质畜产品的供给,关系草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从粗放发展转向规模集约高效,从单一结构转向三产融合,从简单利用转向生态红利共享,近20年间,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曲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牧歌唱响锡林郭勒草原。

  “草畜平衡”算大账:散养变精养,减畜不减收

  走进镶黄旗牧民巴雅尔图家干净敞亮的客厅,一块金黄色的牌子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上面写着“察哈尔羊核心群建设户”。

  巴雅尔图告诉记者,早先的放牧模式就是大规模散养,羊的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吃不饱不说,草场沙化退化也越来越严重,养得越多,越吃亏。巴雅尔图所在的宝格达音高勒苏木呼图勒乌苏嘎查党支部书记照日格图说:“镶黄旗人均牧场面积相对较小,干旱天气多,所以选择了繁殖率高、适应性强且肉质良好的察哈尔羊作为重点扶持羊种,以‘种羊场+专业合作社+专业户(核心群)、育种群(扩繁群)’模式,保证羊种的纯度以及牧民的收益。”成为核心群建设户后,巴雅尔图家养了200多只察哈尔羊,年收入却能达到24万,精养的模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从散养到精养,让这片草原渐渐发生了变化:草旺了,牛羊肥了。

巴雅尔图的经历,是锡林郭勒草原上许多牧民们的缩影。回首往事,一句话,畜牧业亟待变革!

锡盟大庄园生态牛羊肉产业示范园厂区一景。

  1999年至2001年间,锡林郭勒盟遭受综合性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畜牧业遭受重创。该盟相继实施“围封转移”“两转双赢”战略,大力推进牲畜改良工程,探索推行“休牧、轮牧、禁牧”制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避灾型畜牧业。

  2011年,国家启动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后,锡林郭勒盟全面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2020年牧业年度,全盟牲畜存栏数较“十二五”末压减了236万头只,压减幅度达到15%,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

  过去,超载放牧,生态恶化,难以为继。如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利在长远。牧民们吃过苦头,现在尝到甜头,享受着“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的成果,这笔大账算得越来越清。

  保护草原算细账:“减羊增牛”,共享生态红利

  “一头牛顶十只羊。”这句话来自于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阿拉坦杭盖嘎查牧民布日古德,他家兄弟三人原来都养殖乌冉克羊,但羊群规模因牧场的限制已经很难扩大,收入也顶到了“天花板”。后来,兄弟三人卖掉了大部分羊,抱团取暖,陆续购进了200多头优质西门塔尔牛,走上了“减羊增牛”之路。

  今年,布日古德计划筹建24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育肥棚,建成后,兄弟三人的牛将在棚里集体喂养育肥,以精养缓解生态压力,提升生产质效。

  现代化标准育肥棚建设是阿巴嘎旗成为我区牧区现代化试点旗后开始建设的惠牧项目。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以前放牧,牧民都是把牛散养在草场上就不管了,牛能吃多少算多少。如今,牧民采用集中舍饲育肥,将大牛、小牛、怀孕母牛、出栏牛按类别分7个棚圈分栏管理,还配有专门的技术员,牛产犊也有专门的产房,还与专业公司合作做防疫。

  除了建设现代化标准牛棚,阿巴嘎旗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与伊克塞畜牧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专门建设了开设能给牛羊治病的“牲畜医院”。记者在“牲畜医院”看到,大型手术室、X光室、化验室、药房、康复中心、远程会诊室等一系列诊疗功能一应俱全,而且还拥有一支年轻的兽医师团队。目前,伊克塞畜牧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远程诊疗、本地接诊和下乡出诊等方式共计诊疗牲畜270余次,间接为牧民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在“减羊增牛”战略的带动下,2016年以来,锡林郭勒盟累计投入资金3.66亿元,共引进优质良种肉牛9.92万头,安格斯牛饲养规模达到6万多头,二代以上西门塔尔牛比重达到65%,连续多年的“一羊独大”局面彻底成为过去式。

锡林郭勒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建设现代畜牧业,提出了建设国家重要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高端畜产品之都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调畜群结构上找出路、去加工产能上做文章、降养殖成本上求突破、补齐科技短板上再发力已成为锡林郭勒盟畜牧业从传统迈向现代化的风向标。

牧民家的优质西门塔尔牛群。

  高质量发展算长远账:龙头企业+政府服务加出新动能

  打造现代畜牧业,必须先打造现代化的龙头企业。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带活一个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减羊增牛”政策并不意味着放弃羊,而是要把羊和牛的生产加工销售进一步带上产业化品牌化的轨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优质优价。

  苏尼特羊肉,曾是元、明、清朝皇宫供品,也是北京"东来顺"火锅专用羊肉,肉质鲜美没有膻味,是高品质羊肉的代名词。把苏尼特羊肉做成家喻户晓的高端羊肉品牌,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肉食品公司董事长李凤艳,一直在坚持。

  李凤艳说:“清水里涮出香味的苏尼特羊肉是我忘不掉的儿时味道,是本地的一块金字招牌。我们一家三姐妹创立了‘草之味’品牌,与860户牧民签订合作协议,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以此保证羊肉的‘纯真’。”

  培育龙头企业,就是为了让牧户更好地融入市场。依托龙头企业,参与到产业链中的牧户积极“走出去”,牧户与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同时,不断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

  目前,锡林郭勒盟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全盟创建了30个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这些龙头企业和联合体让全盟畜牧业产业发展集约程度显著提高,逐步扭转了牧民单打独斗、处于市场体系“弱势群体”的不利局面,形成企业、合作组织、牧民三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好格局。2020年,该盟利益联结机制已覆盖70%以上的农牧民。

肉牛产业成为富民产业

  另外,近年来,锡林郭勒盟还大力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科学合理向现代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组织、联户经营牧场等方向流转,让农牧民真正同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土生土长的王金强从事牧业生产已经18年了,最近两年,他的放牧生活轻松了不少。现在,他不用在1万多亩的草场上风吹日晒地追着牛羊跑,而是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实现远程放牧,在头牛身上安装定位传感器可以清晰看到自家牛群的位置,节省了精力,牛羊数量也翻了一番,达到了200头。

优质肉羊点缀碧绿草原。

  为王金强放牧生活带来便利的是乌拉盖管理区引入的肉牛产业智慧服务平台,资金投入全部由政府承担。平台还实时为牧民提供草畜平衡大数据的指导,牧民每年该养多少头牛多少只羊,怎么合理利用草场,都一目了然。此外,当地农牧业部门提供的数据还可以帮助牧民实现精准放牧,佩戴了芯片的牛有了电子身份证,进入线上销售平台后,价格也翻了一番。

  一路行走,我们看到大美锡林郭勒的希望:生态在改善,草原焕新机,牛羊更欢畅。我们相信,只要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下去,锡林郭勒盟现代畜牧业定能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包金山巴依斯古楞帅政毕力格巴特尔呼布琴)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