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加速“跑” 城乡百姓乐起来
内蒙古新闻网  21-06-10 14:2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2021年6月6日这天,王帆轻松搞定很多事。

  8点10分,她走到小区门口,手机扫码开了一辆共享单车,5分钟后,来到地铁站。今天朋友一家要从外地来呼和浩特旅游,她得去接飞机。

  8点20分,在地铁上,她从美团订了中午用餐的饭店,又在京东给住在乡下的父母买了营养品。自从快递进村后,因为方便,她给父母买东西的频率明显增多,从吃的到用的,只要想到立马下单。

  9点,白塔国际机场接机处,她一边等客人一边在手机上进行继续教育专业课学习。

  下午4点30分,她已经和朋友坐上了去鄂尔多斯的动车。她要带着朋友一家一睹国家5A级景区成吉思汗陵的风采。

  晚上7点30分,她已经陪着朋友喝上了奶茶,吃上了手把肉。

  ……

  “近年来,我区迅速发展的服务业,让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越来越便利、快捷、舒适,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王帆说。

  王帆的愉悦感受是全区人民群众共享服务业发展红利的真实写照。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十八大以来,我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促进就业、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新引擎。

  结构,在发展中锁定“优”

  6月4日上午,呼和浩特市新城宾馆,来自自治区政府、自治区金融办、内蒙古银保监局、企业、银行、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基金、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的250多人齐聚一堂,一场自治区金融支持企业上市行动全面打响——

  自治区服务企业上市“天骏服务计划”发布;

  涉及银企合作、政府引导基金战略投资、IPO上市辅导、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金融主办行专项服务的15个项目现场签约。

  ……

  一项项行动的部署,尽显金融服务全区企业拥抱资本市场的力量与格局。

  这,是金融业不断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88.9亿元,占全部服务业比重的10.5%,占GDP比重的5.12%。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为24970亿元、23249.2亿元,分别较2016年增长18%和20.1%。在直接融资方面,2020年,全区股票、债券融资2643.5亿元,是2016年的2.06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成果还体现在多方面——

  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2020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63.1亿元,占全部服务业比重13.7%,占GDP的比重为6.7%。目前,全区获评国家A级物流企业47家,其中4A级以上27家。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首批127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巴彦淖尔列入国家首批17个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赤峰红山物流园区、集宁现代物流园区成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涌现出锡林郭勒盟安快、乌兰察布北方陆港、二连浩特环宇、汇通等一批国内知名大型物流企业。

  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自治区大力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升级,“亮丽内蒙古”已经成为内蒙古文旅产业“金字招牌”。目前,全区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至139家,其中5A级景区6家,2020年接待国内游客1.2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406.4亿元。

  电子商务快速增长。敦煌网、环球资源、天猫国际、亚马逊等一批大型电商企业在我区落地发展,新增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4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家,鄂尔多斯、呼和浩特、赤峰设立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47个贫困旗县实现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全区网络零售额超过2000亿元,是2015年的3倍。

  此外,立体、畅通、便捷、快速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底,全区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达22.5万公里。其中公路21万公里,全区103个旗县(市区)全部通高等级公路;铁路1.5万公里,接入全国高铁网;民用机场总数达到40个,有力地保障了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业态,在蓬勃中瞄准“新”

  2021年4月9日,对于内蒙古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这天,“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合作交流洽谈会”在上海召开。会上,内蒙古瞄准上海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现场签约近111亿元。

  内蒙古以行动证明,全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让现代服务业高点起飞。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内蒙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提高运行质量、扩大就业和消费,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厅长田永说。

  所谓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毋庸赘言,发展新业态新服务是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的必由之路。而这,正是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服务业发展的可圈可点之处。

  近年来,自治区借力“互联网+”深化融合创新,新业态新服务实现蓬勃发展。

  科技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大力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社会组织和知识产权专业机构服务功能有效提升。截至“十三五”末,全区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58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6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自治区科技服务示范机构60家。包头稀土高新区、赤峰高新区、阿拉善高新区等国家级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在引导产业积聚和科技创新提升方面成效显著,2020年全区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602个,成交1238个,成交额合计254.5亿元。

  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统筹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阿里巴巴、中联利信、中国银保信、中国银行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数据中心签约落地,2020年,全区服务器总装机能力突破120万台,实际装机率超过60%。完善信息技术设施,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投入使用,全区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53.9万公里,新建5G基站1万余座,固定宽带和移动网络用户普及率分别达到85.4%、97%,全区网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会展业成为服务经济新亮点。近年来,我区相继举办了中蒙博览会、中国二连浩特中俄蒙合作洽谈会、内蒙古绿色农副产品博览会、草原那达慕等大型品牌展会,有力地提升了展会专业化水平和知名度。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成为目前国内规模大、影响广泛的农畜产品类展会之一;额济纳胡杨节、昭君文化节、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国内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中国优秀会展品牌项目”。

  养老服务业实现新突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进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目前,全区已建成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街道养老服务设施125个,各类养老机构3141所,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为52.5张,居全国前列。

  检验检测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托信息化建设基础,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检验检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区共有检验检测机构1457家,服务领域覆盖建材、食品、卫生、环境、机动车等多个专业领域,其中国家级检测中心有5家,涉及煤炭、稀土、羊绒、乳业、光伏领域。

  贡献,在跨越中追求“实”

  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擎起自治区国民经济“半壁江山”。有数据为证:

  2016—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2.5%提高到48.8%,提高6.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2.0:40.5:47.5调整为11.7:39.6:48.8%,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优化。今年一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13 %。

  随着经济总量的占比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从经济增长看,服务业是重要支撑。2019年,全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6%,拉动全区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同比下降0.9%,但以新技术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领域表现突出,全区连锁经营、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型经营形式和网上购物、外卖订餐等新潮营销模式逐步发展壮大,为全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财税收入看,服务业是重要来源。2020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各项税收896.43亿元,占全部税收比重的36%。今年一季度,全区服务业完成税收241.3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2.26%。

  从吸纳就业看,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在所有产业中始终独占鳌头,尤其是进入“十三五”以来,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

  从市场主体活力看,服务业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主战场。2020年,在全区各类市场主体中,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38.3万户,占比16.91 %;服务业个体工商户超过151.2万户,占比达到66.76 %。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服务业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连英)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