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2000年之前建成的105个老旧小区,全部纳入中央补助支持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居民电子健康码“扫码就医”服务全覆盖,实现在线挂号、就诊、取药和健康管理等“一码通”;全市18.9%的幼儿园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园,实现农区、棚户区公办园全覆盖,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4%……这是乌海市千方百计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缩影,更是乌海市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就,是乌海市向全市人民交出的一份份充满温度和质感的民生答卷。
惠民生促和谐 城市旧貌换新颜
作为一座因煤而兴的工矿城市,乌海市曾经依矿而建的工矿棚户区有大大小小17片,居住着6.6万户近20万人,超过城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从2007年开始,乌海市启动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并牢牢抓住“建得好、搬得顺、拆得掉、住得稳”4个关键环节,一年一个台阶向前推进。如今,14年过去了,乌海市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13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
住在乌达区永昌佳苑小区的居民王金秀曾是乌达区黄白茨煤矿的煤矿工人,从参加工作开始,他们就一直住在矿区。
前些年,受益于乌海市煤矿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他们一家从煤矿棚户区搬进了位于乌达中心城区的新楼房里,彻底走进了幸福的新生活。“等了整整40年,终于告别了矿区,搬进了大楼房,你说能不高兴吗?记得刚搬进来时,我做梦都能笑醒。”王金秀笑着说。
不仅如此,乌海市这些年还将2000年之前建成的105个老旧小区,全部纳入中央补助支持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根据全市各小区的实际情况,先行解决老旧小区的给排水、供暖、供气、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问题,部分具备条件的小区逐步配套完善电梯、节能保温、硬化绿化、智能门禁系统。与此同时,乌海市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71.21亿元,新建换热站33座,新建市政燃气管网78.36公里,新增燃气用户5.2万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7%;新增供水主管网167公里,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100%。乌海市还建成甘德尔公铁立交甘德尔黄河大桥、国道110线乌海黄河特大桥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城市路网不断完善。目前,乌海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71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66.76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区首位。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
2020年以来,乌海市立足于打造全区一流、争当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范生”目标,将全市整合划分为786个线上线下统一的网格,实行“一格一长一警一专多兼”管理模式;全面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等8大项141小项任务,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6.8%以上。
立德树人育英才 托起全民健康梦
近年来,乌海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为依托,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十三五”期间,乌海市普惠性幼儿园入园率达95.4%,位居12个盟市第一位;全市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本科上线率和一本上线率实现“十年连升”;中、高职教育体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7%、93%,“双证率”达96%。乌海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化,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复查和监测机制。大力实施“阳光分班”“阳光中考”工程,实行“网上报名、查分、录取”,中考全部环节公开透明,保障教育公平;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优先改善农区、矿区等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乌海市以健康乌海建设为统揽,医改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2017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地区。
“十三五”期间,乌海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公立医院规划布局,形成了以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龙头,市蒙中医院等5家专科医院功能互应、错位发展,4家区级医院为骨干,16家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1+5+4+16”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临床规范诊疗基础上,科学测算单病种的诊疗成本,积极探索单病种付费和DRGS付费方式改革。乌海市稳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组建乌海市人民医院和乌海市蒙中医院2个医疗集团和3个“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分层管理和双向转诊,基层就诊人次大幅增加。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92个,共签约22.88万人。3种个性化签约包服务2.8万个,履约率100%,为群众就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城市环境日新月异 百姓乐享绿色生活
夏日里,乌海湖畔成为城市中最热闹的地方,散步、慢跑……绿树成荫的湖边成为市民们茶余饭后好去处,大家在这里享受着城市生活的美好。
谁能想到在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片荒滩,这一切,都得益于多年来全市不间断的生态建设。
地处3大沙漠交汇处的乌海曾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降水量稀少,但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20倍。不少人戏称这里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历届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万众一心,一棵棵、一片片播撒着绿色的希望。近年来,乌海市更把生态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重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用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走在乌海城区,绿地随处可见,公园星罗棋布,市民出门5到10分钟就会融入绿荫,这为市民营造出一个个舒适的休闲游憩、娱乐健身的活动空间。目前,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2014年,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形成后,乌海人的休闲生活更是提升了一个档次。
乌海市借助乌海湖形成的机遇,加大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了集防洪排涝、蓄滞洪水、河湖景观为一体的城市水系,先后建成了乌海湖水利风景区,龙游湾湿地公园一期工程,海勃湾区摩尔沟河道治理工程和千里沟上游清淤疏浚工程等一系列干沟治理工程,健康美观的水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黄河乌海段现在形成了总面积6.5万亩的湿地,每年冬春时节,在乌海湖和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有近百种10万余只南飞北还的候鸟在那里栖息、繁衍,场面十分壮观。
有了乌海湖,乌海不再拘泥于固有的旅游资源,利用难得的水上资源,开发以水上娱乐、运动、演出、休闲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开展漂流、水上摩托、帆船等水上娱乐活动。乌海湖不仅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还在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为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乌海市还“铁拳”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在“治矿、治企、治场、治车、治路、治水、治气”7个方面的攻坚发力。“十三五”期间,乌海市累计投入环境综合治理资金190.8亿元,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5年前增加37天,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10.7个百分点。乌海市还全面推行河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实施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生态治理试验项目,黄河乌海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成功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回眸曾经,“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乌海阔步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展望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任务,乌海将继续在幸福生活的时代答卷上奋笔疾书。(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叶文畅 于海东 柴思源 郝飚 孟和朝鲁 庄圆 《乌海日报》记者 黄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