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巴彦淖尔书写绿色崛起新篇章
内蒙古新闻网  21-06-10 14:2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塞上江南”巴彦淖尔。这里既有江南水乡的玲珑温婉,又有塞上高原的雄浑壮观。这里黄河滋润、渠道纵横,这里五谷丰登,田畴似锦……

  初夏时节,走进这片母亲河孕育而成的田园沃土,到处弥漫着绿野的芬芳,到处奔涌着发展的活力,到处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今年一季度,巴彦淖尔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5亿元,同比增长15.6%,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55.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5%,高于全区13.8个百分点……

  生态治理夯筑绿色根基,特色产业激活发展引擎,民生为本构筑幸福新城。巴彦淖尔市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创新挖掘金山银山“价值”,前进的脚步坚实而豪迈。

  沃野田畴绘新景,沧桑巨变展新颜。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湖两海”治理和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指示要求,主动作为,系统推进,研究制定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配套办法,推动生态治理保护和现代农牧业发展实现互促共赢。

  生态治理夯筑绿色根基

  初夏的乌梁素海波平如镜、湖天连缀,郁郁葱葱的芦苇荡中,三五成群的疣鼻天鹅、鸬鹚、海鸥、野鸭等各种野生鸟类从水面上轻快掠过,勾勒出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丹青画卷。

  “现在海区水质持续好转,鱼类和鸟类数量明显增加。每年有260多种600多万只鸟类在此栖息。”乌梁素海鸟类保护站站长马海明说。

  合力护碧水,再现清如许。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系统实施了总投资56.78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到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全收集、全处理;在河套灌区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大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在乌梁素海湖区,实施生态补水、湿地净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在湖区周边,全面开展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自然修复。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杜占贵介绍,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乌梁素海水质整体达到五类,局部达到四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巴彦淖尔境内地形独特,仪态万千。这里阴山巍峨、黄河奔涌、层峦叠嶂、沙漠浩渺,草原一望无垠、湖泊星罗棋布,再加上八百里河套田园,山水林田湖草沙在这里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巴彦淖尔绿色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而绿色发展又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治本之策,只有两者统筹推进,才能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治理,常抓不懈。巴彦淖尔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工程,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4.1%,全面推行河长制,多措并举守牢生态底线,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在乌兰布和沙漠,一期投资15亿元的中国和以色列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落地推进。2020年10月,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列入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巴彦淖尔成为防沙治沙用沙的标杆示范城市之一。

  如今在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中,分布着圣牧公司22万亩草场和23座有机牧场,10万头奶牛贡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有机牛奶。

  “我们栽树固沙、种草养牛、牛粪还田,形成了完整的全程有机循环产业链。这里饲养着9700头奶牛,日产鲜奶145吨,去年产奶53000多吨,实现产值3亿多元。”圣牧二牧场场长吕海金无比自豪。

  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巴彦淖尔市与清华大学、南京土壤研究所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引进73家企业,进行21项改盐新技术试验比对,针对不同类型盐碱地找出有效治理办法,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样板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24万亩,盐碱地改良工程51万亩,优质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

  河套田园流金溢彩,湖泊湿地岸绿水清,沙漠绿洲生金长银。如今的巴彦淖尔,以生态理念谋篇布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渐成“标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特色产业激活发展引擎

  推动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

  走进临河区鲜农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钢化玻璃结构智能温室内种植的“佳西娜”番茄硕果盈枝,红彤彤的果实源源不断地供应北京等大市场。

  鲜农公司副总经理崔敏介绍:“我们采用自动控温、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绿色病虫害防控、二氧化碳气肥施放等技术,一亩这样的智能温室可栽培2000株番茄,每株可采摘40斤-50斤番茄,每斤番茄订单价格是7元,这样算下来,亩均产值约60多万元。”

  产业园不仅种植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常规蔬果,还成功引进火龙果、香蕉、石榴、车厘子等南方果木安家落户,实现了南果北种。公司采用“企业承建、农民承租”的经营模式,首批900栋日光温室全部承租、销售给周边农民及精准扶贫户、下岗职工、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带动1500多人增收致富。

  巴彦淖尔市在国内率先提出“亩均效益论英雄”理念,通过品牌引领、优化产业布局、规模化经营、精深加工、典型示范带动等综合措施,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力争用3年时间推动全市三分之一的优质耕地亩均综合产值达到2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

  如今,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希望田野上,全面打响“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更多河套绿色优质农畜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向高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旭一牛肉登上北海舰队,河套白酒走出国门,兆丰面粉摆上了北上广市民的餐桌……“天赋河套”授权品牌产品成为消费者购物篮中的“新宠”,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农产品出口93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连续12年居全区首位。

  以系统性思维顶层设计,以国际化视野谋篇布局,巴彦淖尔市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中美、中以、中俄、中奥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力促伊利集团高端有机乳产业集群、蒙牛乳业西部中心、河套向日葵产业集群、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等大项目有序推进……

  从产业链到致富链,巴彦淖尔市推动粮油、乳肉绒、果蔬、籽类炒货、酿造加工等优势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实现特色产品集群发展。

  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有机奶、无毛绒、脱水菜、向日葵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第二大番茄种植与加工基地,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能够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与加工基地等一系列殊荣成功加冕,带动百万农牧民致富路上奔小康。

  绿色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巴彦淖尔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河套平原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电商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坚决不引进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切实守护好河套平原这块净土。

  同时推动矿山、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大石墨烯、新能源、大数据、云计算、文化旅游等项目引进建设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巴彦淖尔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18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的70%,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比居全区首位。

  5月10日上午,伴随着洪亮的钟声响起,内蒙古大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挂牌上市。这是巴彦淖尔市本土上市公司的“零突破”,也是内蒙古企业历经9年后在A股上市“零突破”。

  巴彦淖尔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启动运行“巴事快办”平台,大幅压缩审批时间,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全区排名第一,获评“2019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运行质量全区排名第一、获全国政务热线最佳服务案例奖,全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在全国160个城市中排名第五位。

  服务软环境的打造加快了建设项目“落地生根”。2020年,黑猫一期、中核龙腾光热、润海源产业园、华恒生物、杭龙生物质热电、四华风电、三英环保等项目建成投产。

  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蒙牛、伊利、星连星高端有机乳产业示范园,推动乳品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文化旅游、电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兴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通了中欧农产品班列,甘其毛都口岸一跃成为我国进出口货运量最大的陆路边境口岸。2019年进出口货运量突破2100万吨,海关税收35亿元,创历史新高。“十三五”全市累计出口农畜产品170余万吨,贸易值近147亿元。

  据乌拉特海关统计,今年1月-4月,甘其毛都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355.3万吨,同比增长52.2%。其中,进口347.6万吨,增长50.4%;出口7.7万吨,增长242.3%。

  民生为本构筑幸福新城

  乌拉特中旗在农村牧区持续推进“厕所革命”,2万多户农牧民用上了新厕所。德岭山镇四义堂村村民曹金娥说:“家里安装上水冲厕所后方便多了,居住环境也改善了,家里什么也不缺了,和城里人用的都一样了。”

  2020年,巴彦淖尔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完成,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5%,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行政嘎查村全覆盖。实施城区老旧小区改造133个,受益群众近1.4万户。累计解决涉及7.36万户群众房地产领域办证难、入住难、回迁难历史遗留问题,占总量的98.2%。

  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间。杭锦后旗农行家属楼居民张贵喜高兴地说:“这个小区居住的都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前是破破烂烂,现在改造得整整齐齐,我们老年人心情更愉快身体更健康了。”

  民生冷暖总关情。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将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落细、办实办好,不断顺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民生答卷。

  “十三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坚持每年将75%的财力投向民生,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大幅度增长。

  社会保障标准超过了全区平均水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宜居而充满活力的环境让百姓幸福感显著提升。

  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66.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4%以内。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38所,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通铺”等问题,建成覆盖城乡中小学校的“同频互动课堂”。在全区率先建成市域“半小时急救圈”空地一体化救援体系,组建了医疗集团、托管型等4种形式的医联体12个,成立签约医疗服务团队695个……

  从脱贫攻坚到就业增收、从乡村振兴到城市棚户区改造,从污染防治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巴彦淖尔市一项项惠民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传递出令人温暖的力量。

  塞上江南,绿色崛起。如今,以绿色为底的巴彦淖尔,正在继续擦亮生态底色,厚植发展优势,坚定不移地向着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对蒙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共享区,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高歌猛进一路前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宝力道 韩继旺 张慧玲 图古斯毕力格 贾奕村 特润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