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中心建设到数据要素跨域流通,是实现产业聚集、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为抓手,通过数据流引领带动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等,有助于打通我国东西部数字经济的大动脉。
近年来,大数据中心成了“香饽饽”,不少地方竞相投资建设,各种大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20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约500万架,近5年年均增速逾30%,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3倍。
大数据中心受追捧,并非没有道理。在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大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座”,不仅为各行业“上云用数赋智”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也为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可能。
但也要看到,大数据中心“一哄而上”,可能带来产能过剩风险,而数据中心之间若不联通,还会造成有效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不仅如此,大数据中心自身绿色发展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据统计,当前我国各类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的2%左右,耗电量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以至于东部一些地区明确将数据中心定位为高耗能产业加以限制发展,而西部地区虽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但受限于网络带宽小、跨省传输成本高等瓶颈,难以有效承接东部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的失衡。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对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进行了整体布局,同时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可谓既必要又及时。
事实上,在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市场各方对一体化推动大数据中心协调发展的呼声渐高。一方面,亟需改进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发展模式,推动大数据中心向绿色高效、集约化发展转型;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数据中心、云、网络之间的协同联动,避免形成数据中心“孤岛”效应,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上述实施方案的出台,可谓从国家层面为我国算力网络体系建设提供了“施工图”。
有市场观点认为,大数据中心兼具地产属性和IT属性,是“IT中最像地产的,地产中最像IT的”。确实,一些地方存在借大数据中心之名圈地发展房地产的现象,但以此给大数据中心进行“画像”,显然是对大数据产业的一种误读。需要强调的是,大数据中心不应简单地被定义为数据的仓储空间,它还应具备数据加工和智能化分析的功能。换言之,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不仅要增加数据的存储能力,还要强化在算法、算力上的能力,推动大数据中心从“瓦特”向“比特”的转化。
这恰恰正是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目的所在。按照实施方案,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全国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统筹规划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引导大数据中心适度集聚并形成数据中心集群,且在集群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中心直联网络,最终形成以数据流为导向的新型算力网络格局。
从经济角度看,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是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技术经济最优化的必然选择。打个比方,就如同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水、西电东输工程中的电,“东数西算”工程中的数据同样至关重要。当然,从大数据中心建设到数据要素跨域流通,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实现产业聚集、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为抓手,通过数据流引领带动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等,不仅有助于打通我国东西部数字经济的大动脉,也将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