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新闻网  21-06-15 11:3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国家“瓶颈”产业发展,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项目带动效应凸现,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稳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内蒙古生产总值2712.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4%,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07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47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873.53亿元,增长13.4%。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1305元,比上年增长19.3%,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366美元。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6%提高到37.5%;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邮电业和社会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9.5:45.3:35.2调整为18.7:49.1:32.2,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平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9%。其中涨幅较大的有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8.8%和4.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保持稳定或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生产和建设领域价格上涨明显,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5.1%和9.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见附表1]

  劳动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年末全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43.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万人。全年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13.9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

  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363.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7.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196.22亿元,分别增长45.9%和41.5%;上划中央税收收入125.71亿元,增长31.9%。财政支出明显扩大,公共财政的服务保障功能得到加强。全年财政总支出59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75.02亿元,下降4%;农业、林业及水利气象支出72.62亿元,增长1.04倍;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1.45亿元,增长69.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突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层次还比较低;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农村牧区投入不足,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及生态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电力和运力供给比较紧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低收入群体生活仍很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第一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0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增速快于上年5.8个百分点。全区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农牧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农牧业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呈多元化发展,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上升为44%。

  种植业获得丰收。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92.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46万公顷。特别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扭转了连续4年下滑的局面,达到418.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505.39万吨,比上年增产144.66万吨,增长10.6%。其中小麦、稻谷和大豆产量分别增长40%、22.5%和92.2%。全年油料产量103.68万吨,增长1.4%;甜菜产量96.34万吨,下降3.1%;蔬菜产量872.84万吨,增长3.1%;水果产量128.14万吨,增长3.9%。[见附表2]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头数达9274.43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16%;牲畜总增4125.02万头(只),增长26.6%,牲畜总增率达51.6%。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8197.19万头(只),比重为88.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牲畜出栏头数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4969.34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8.9%。全年肉类总产量201.9 万吨,比上年增长24.1%;牛奶产量490万吨,增长59.1%;山羊绒产量5552吨,增长4%;禽蛋产量38.75万吨,增长12.5%。[见附表2]

  林业生产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3.09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67万公顷,造林成活率达85%;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13.27万公顷,下降7.6%。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淡水养殖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7.73万吨,比上年增长6.2%。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772.2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6%;机耕地面积448.34万公顷,增长3.9%;机电井数量34.11万眼,增长4.9%;年内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9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57万公顷;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26.73亿千瓦时,增长8.5%;化肥施用量(折纯)104.35万吨,增长1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1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增速快于上年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776.84亿元,增长38.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6.2%,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9.8%,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增长53.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47.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4.6%,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增长59.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30.26亿元,增长34.5%;重工业增加值546.59亿元,增长40%。

工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保持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33.9%和44.4%。农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液体乳、小麦粉、软饮料、食用植物油、配混合饲料和服装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7.9%、21.8%、79.9%、17.5%、42.6%和26.2%,彩色电视机产量增长76.8%,载货汽车增长1.19倍,原煤、原油、天然气、发电量、生铁、十种有色金属、水泥和电石等产量增长幅度较大。[见附表3]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3.84,比上年提高28.8点;实现利润123.89亿元,比上年增长89.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7.11亿元,增长1.09倍;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7%。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1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655个,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81.3万平方米,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1943.65万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81.6%;竣工房屋面积1357.8万平方米,增长8%;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48亿元,实现税金7.47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制,全区各类开发区占用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09.26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增幅比上年回落19.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715.05亿元,增长53%。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880.18亿元,增长39.6%;集体经济单位投资34.40亿元,增长4.1%;城乡个人投资79.82亿元,增长15.8%;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814.86亿元,增长70.9%。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223.77亿元,增长56.6%;更新改造投资263.49亿元,增长48.1%;房地产开发投资111.38亿元,增长22.5%;其他投资116.41亿元,增长64.3%。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659亿元,增长56.4%;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50.26亿元,增长2.1%。投资自主机制作用明显增强,企业、地方自筹和民间投资比重显著提高。全年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8.3%提高到73.7%。

  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投资73.84亿元,增长24.5%;第二产业投资893.5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92.29亿元,分别增长78.7%和76%;第三产业投资618.37亿元,增长44.1%。西部大开发重点投资中农林牧渔和水利业投资110.16亿元,增长14.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403.88亿元,增长1.2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253.80亿元,增长31.2%,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00.53亿元,增长37.8%。

  重大项目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263个,其中建成投产7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4.37亿元,占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47.5%。新开工建设了霍林河一号露天矿扩建、准格尔黑岱沟露天矿扩建、胜利煤田一号露天矿和达拉特电厂四期、河西电厂、元宝山电厂四号机组、通辽电厂三期等一批能源项目;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中,呼和浩特市汉鼎光电项目加快建设,包钢5号高炉、霍林河煤业集团10万吨电解铝等项目建成投产;重化工业新开工建设神华集团煤制油、天野化工原料线路改造等项目;还有蒙牛四期、草原伊盛和内蒙古小肥羊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肉食加工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

  投资效果明显。全年城镇以上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全部建成投产项目53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5.7%;新增固定资产876.1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1.1%。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有:原煤2405万吨,生铁438.5万吨,炼钢 93万吨,热轧钢材40.3万吨,发电装机容量451.39万千瓦。城镇住宅竣工面积 1081.9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478.6万平方米,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530.91万平方米;农村牧区竣工住宅729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9.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63.82亿元,增长25.4%;县的消费品零售额200.36亿元,增长20.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7.78亿元,增长15.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8.89亿元,增长21.4%;餐饮业零售额134.55亿元,增长35.6%;其他行业零售额38.53亿元,增长9.1%。

市场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34.8%。消费结构呈现三个明显变化趋势,餐饮业持续升温,餐饮业零售总额增长最快达35.6%;汽车、居住、家庭装饰和旅游等消费不断扩大,全年限额以上批发贸易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58.5%,家具类增长28.2%;家电和通讯类消费品升级步伐加快,全年限额以上批发贸易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增长38.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6.3%。

  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跃。商业布局和经营业态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企业市场竞争不断强化,专业性市场发展较快。全年亿元以上交易市场商品成交额 170亿元,比上年增长73.5%。各类大型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商业发展势头强劲。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海关统计的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40.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出口总额16.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进口总额23.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5%。

  利用外资规模明显扩大。全年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95家,比上年增长32%;合同外资额27.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签订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及境外投资协议合同金额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倍;完成营业额60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倍。全年外派劳务4253人次,比上年增长64.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60423.9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其中,铁路17725.3万吨,增长19.5%;公路42697万吨,增长10.8%;民航1.6万吨,增长45.5%。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441.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6%。其中,铁路1171.4亿吨公里,增长12.9%;公路269.8亿吨公里,增长11.6%;民航0.2亿吨公里,增长30%。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8727.9万人,增长19.9%。其中,铁路3009.1万人,增长7.8%;公路25510万人,增长22.5%;民航208.8万人,增长51.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90.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9%。其中,铁路108.6亿人公里,增长24.7%;公路155.3亿人公里,增长27.2%;民航26.3亿人公里,增长85.7%。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2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倍。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23.6亿元,增长1.24倍;邮政业务总量8.60亿元,增长1.2%。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20.70万门,增长13.5%;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499.60万户,增长16.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97.30万户,增长15.1%;乡村电话用户102.30万户,增长20.4%。其中公用电话点26.22万户,增长5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94.60万户,增长24.1%。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94.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5.1万户,全区电话普及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达到45.62部/百人,增长19.1%。年末全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5.2万户,增长0.9%。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5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国内旅游收入124.09亿元,增长49%。全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考察及其他有关活动的国际旅游人员79.99万人次,增长93.4%;全年旅游外汇收入2.53亿美元,增长82.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显著扩大。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576.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85.06亿元,增长23.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90.0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7.32亿元,增长26.8%;储蓄存款余额1603.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8.21亿元,增长18.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239.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1.60亿元,增长18.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39.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9.86亿元,增长8.1%;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73.3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6.3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50.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3.35亿元,增长33.1%。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2.5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75亿元,增长6.5%。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681.89亿元,现金支出9840.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27.2%,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158.45亿元,比上年下降18.3%。

  资本市场融资有新进展。全年通过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融资53.8亿元。其中有2户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蒙牛乳业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13.5亿港币;有2户企业发行可转债和企业债券共融资36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5.2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4.43亿元,增长35.4%;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 40.81亿元,增长28.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实现保费收入4.13亿元,增长20.5%。全年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11.82亿元,增长25.5%。其中,财产险赔款6.69亿元,增长20.6%;人身险赔付5.14亿元,增长32.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1.79亿元,增长48.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改革和发展稳步推进。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1所,比上年增加4所;全年招收学生7.01万人,比上年增长17%;年末在校学生19.8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5.2%,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5.32万人,在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4.56万人,分别增长26.7%和30%;全年毕业学生3.09万人,增长24.1%。年末全区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个,全年招收研究生2403人,比上年增长38.6%;年末在校研究生5345人,比上年末增长38.9%,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1760人,在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1603人,分别增长40.8%和43.4%。年末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32所,招收学生6.76万人,比上年增长5.6%;年末在校学生17.4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2%,全年毕业学生5.33万人。年末有普通高中372所,全年招收学生17.91万人,比上年增长7.9%;年末在校学生47.3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7%,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01万人,少数民族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1.13万人,分别增长11.2%和13.2%;全年毕业学生11.75万人,增长14.6%。年末有普通初中1511所,全年招收学生35.01万人,比上年下降9.2%;年末在校学生117.59万人,比上年末下降4.2%,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7.55万人,下降5.3%;全年毕业学生34.44万人,比上年增长5.9%。全区初中毛入学率95%,普通初中辍学率3.4%。年末有小学6874所,全年招收学生26.98万人,比上年下降8.5%;年末在校学生165.8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4.4%;全年毕业学生35.03万人,比上年下降9.7%。全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3%,小学学生辍学率0.86%。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显著,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08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基础理论成果17项,应用技术成果281项,软科学成果10项;荣获国家级奖励科技成果1项,自治区级奖励科技成果83项;全年专利申请1457项,授权专利831项,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1.7%;年内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4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41亿元,其中向区外输出技术成交金额1.53亿元。

  年末全区拥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02个,比上年增加1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3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有艺术事业机构156个,从业人员5689人;艺术表演团体113个,其中乌兰牧骑58个。年末全区有电影事业机构1174个,比上年增加24个,从业人员4549人;全年制作故事片30部,比上年增加10部,制作蒙语译制片45部,比上年增加10部。年末拥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071个,比上年增加24个。拥有文化馆103座,公共图书馆108座,博物馆28座,档案馆140座,已开放各类档案131万卷。年末全区拥有广播电台1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0.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拥有电视台14座,比上年增加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175.56万户,比上年增长3.8%。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全年出版报纸28644万份,其中蒙文版1798万份;出版各类杂志1411万册,其中蒙文版115万册;出版图书6298万册,其中蒙文版852万册。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775个,比上年增加180个。其中,医院471个,增加18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330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47个,妇幼卫生机构117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6.65万张,比上年增加0.14万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4.79万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1.28万张,妇幼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269张。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15万人。其中,医院拥有5.33万人,乡镇卫生院拥有1.82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拥有6715人,妇幼卫生机构拥有4587人;执业医师、助理医师5.01万人,注册护士2.64万人。农村牧区卫生事业不断加强,拥有农村牧区村级卫生室1.25万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77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年内全区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牌136枚,比上年增加28枚。其中,国外获奖牌13枚,增加10枚,国内获奖牌123枚;破全国记录2项,破自治区记录14项。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187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65万公顷。年末全区环境保护系统拥有职工3883人,比上年末增长7.1%;年末全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77个。已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75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327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3.1%和26.7%;年内新建成烟尘控制区70个,新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60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1.9%。全区监测的1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7个,达到三级标准的1个,未达到三级标准的3个。

  环境和生态治理继续加强。高载能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乱占土地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和城市污染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073个,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总额6.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8%和3.7倍。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较低增长。全年出生人口22.70万人,人口出生率9.53‰;死亡人口14.24万人,人口死亡率5.98‰;人口自然增长率3.55‰,比上年上升0.48个千分点。年末全区总人口2384.35万人,比上年增加4.7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17.08万人。男性人口1229.87万人,女性人口1154.48万人。在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年末全区老年人口达155.22万人。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随着国家和各地区出台各项增加居民收入措施的落实,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3元,比上年增加 1110元,增长1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219元,增长1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06元,比上年增加338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3元,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5%,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3%,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见附表4]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236.8万人,比上年增长3.7%;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22.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0.7万人;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82万人,增长13%;全年有195.11万职工和 78.2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有73.62万居民得到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2.19万张,比上年增长0.9 %,收养1.53万人;年末全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会服务设施7468个,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建起社会服务中心631个。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525万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3362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151万元。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生产总值及分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