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谱生态文明新篇 展高质量发展雄
内蒙古新闻网  21-06-15 16:35  【打印本页】  来源:乌海日报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立足内蒙古独特经济社会条件和历史发展脉络,提出了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指引。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任务,将其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抓好黄河流域、一湖两海、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把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乌海,内蒙古西部年轻的工业新城。三山环抱,一水中流,地处三大沙漠边缘,气候干燥,雨少风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躺在母亲河的“几”字臂弯里,105公里穿城而过的黄河,孕育和滋润了这座深居内陆的干燥小城。

  在万里黄河的广阔流域中,在内蒙古地域辽阔的版图上,乌海均算是“小个子”。然而,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要使命于一身,乌海却又地理区位特殊,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以“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主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坚守发展底线、生态底线、民生底线,主动服从服务于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

  如今,说到乌海,你最先会联想到什么?是丰富的煤炭资源成就的“乌金之海”美誉,是阳春三月红嘴鸥如期打卡乌海湖,还是在沙漠怀抱之中惊讶看见一座国家园林城市,抑或好奇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何会率先与氢能“联姻”。没错,乌海是一座以资源起家的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在忠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下不断“蝶变”的奇迹之城。

  保护好黄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于民的幸福河

  九曲黄河,川流不息,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源泉所系、血脉所依、根魂所在。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河因城而雄壮,城因河而灵动。作为黄河之滨的山水城市,黄河已经融入乌海这座城市的血脉。118平方公里浩瀚湖面将城市与湖泊、高山、岛屿、沙漠等融为一体,山海沙城的奇幻景观呈现眼前,九曲黄河在乌海以一种全新姿态出现,“来沙漠看海”成为众多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

  拥有黄河,是乌海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保护好黄河更是乌海人民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市迎来的首个重大国家战略。立足乌海,远眺黄河流域,站在更大的区域格局中谋划定位与使命,与沿黄城市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既是乌海应有的担当,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落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市坚决扛起黄河入蒙的首站首责,从完善水害防御体系建设入手,筑牢保护黄河的基础。

  黄河宁,天下平。纵观历史,黄河是福河,也是害河。说她是福河,因为黄河是沿河区域的重要水源,滋养着沿河的万物生灵;说她是害河,因为汛期黄河发威时毫不留情,会给沿河城市、村镇造成重大损失。

  2001年12月,黄河乌达乌兰木头段堤岸发生决口,5个村庄被淹,900多户近4000人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约1.3亿元。近20年过去了,那些早已搬进了移民新村的居民,虽然依旧生活在黄河岸畔,却再也不会因为水患而胆战心惊了。这份淡然,既来自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强大的调蓄功能,也来自护岸工程的有力保护。

  在黄河乌兰淖尔镇段记者看到,湍急的黄河水激起朵朵浪花,一路向北倾泻而下,沿路冲击着黄河左岸。长约1.5公里的抢险护岸工程张开坚实的“臂膀”,牢牢保护着河岸。“去年,黄河内蒙古段二期防洪工程乌海市段工程经受住了大流量、高水位、长时间的考验,体现出了该工程巨大的防洪效益。”市河道管理所负责人说。

  黄河内蒙古段二期防洪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工程建设涉及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阿拉善和乌海6个沿黄盟市的17个县区,总投资44.95亿元。乌海段工程整治河道长度12.2km,已于2020年全部完工,它有效减缓了洪峰对河岸的冲刷,在控制河床摆动、稳定河势、抗洪减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了黄河岸线安然无恙和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说。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长河起雄坝,大漠出平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紧连着乌兰布和沙漠,阻止大量黄沙入侵黄河,是这座大坝自建成之日起就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从荒凉之地到沙漠绿洲,乌海人历来珍惜水、呵护绿,为守护来之不易的一湾清澈湖水,又何惧付出千万倍辛苦来治沙。经过多年的绿化,乌海湖边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现也披上了绿装。3000亩防护林筑起的绿色屏障,把滚滚黄沙锁在了黄河岸边,有效保护了水利枢纽及周边的生态安全。

  黄河是大自然对我市的馈赠,需要人们用心呵护。如何治水,决定着乌海的未来。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乱堆、乱占、乱采、乱建等“四乱”问题严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格格不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须要打一场黄河流域“清四乱”歼灭战。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整治河道“四乱”问题61个,清理疏浚河道29.52公里,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0.12公里,查处并拆除违法建筑1.07万平方米,处置乱采乱挖25处,封闭地下水源井227眼,有力打击了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维护了河道安全。

  真正的长治久清,管理必须跟上。我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了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湖长体系,编制实施了全市29条河流“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河长制实施以来,全市各级河长巡河调研2000余人次,河长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

  同时,我市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导向,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强化工业用水管控,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行动,让“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理念在乌海落地生根。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24.85%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594,中水、疏干水等非常规水源重复使用率达90%,全市5座污水处理厂达标率为99.6%,5个入河排污口均无污水排放,水功能区达标率为100%。

  每月对黄河干流乌海段开展水温、pH值、溶解氧等24项指标手工监测,两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进行一次监测,严格管控黄河流域环境风险,对黄河近岸风险源进行排查整治……通过监测预警,及时掌握黄河干流乌海段水质状况,加强对基础设施的运行监管和严格的总量控制,黄河乌海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一篇写满梦想的文章。为展现黄河之滨乌海的山水之美、风情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我市坚持把黄河水生态治理与城市河洪道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相继建成甘德尔河、恩格尔河、巴音赛河、凤凰河等一批城市水景观,一幅河畅、岸绿、水清、景美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品格。吃着黄河水长大的乌海人,打小就有浓浓的黄河情结。在保护黄河的同时,乌海人也十分注重对黄河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鲁婷,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对黄河石情有独钟。她以泼墨造型和工笔技法在黄河石上作画,形态各异的彩绘石在深圳、北京文博会上先后亮相,受到国际友人和国内艺术家赞赏。鲁婷的艺术灵感源自取之不竭的黄河文化,拥有新生命的黄河石又赋予了黄河文化更多神奇魅力。

  品尝农家饭、购买原生态农产品、观看传统戏剧表演、感受淳朴民风民俗,无论是大漠玩都·乌兰淖尔户外嘉年华、“北方海南·黄河风”年货大集,还是千里山镇中国农民丰收节,每当这些带有“乡土气息”的活动举办时,数以万计的城里人都会迫不及待挤到黄河边上的那一个个小村庄去,这是黄河文化与生俱来魅力的生动体现。

  以“天蓝地绿水清”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强调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是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是自治区各盟市都要心系的“国之大者”。乌海“个头”虽小,责任却很重大。

  乌海及周边地区处于华北与西北交汇处,是“蒙宁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是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呼包银榆经济区重要节点;区域内煤炭、石灰石、黏土等多种矿产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氯碱化工基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相近的资源禀赋,集群式的企业分布,加之干旱少雨风沙大的气候条件,致使区域性结构性污染突出、交叉污染严重、排放叠加效应明显,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区域整体形象、制约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2020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刻认识到乌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于我市而言,既是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也是主动服务自治区战略定位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要求,乌海就要第一时间见行动、有落实。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我市坚定不移的战略抉择。市委、市政府站在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主动扛起生态治理的政治责任,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属地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各级各部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要议事议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顶层设计是宏伟蓝图,更是行动纲领。我市制定了《乌海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组织印发了7个专项工作方案,构建起全市生态环境治理“1+7”格局,将122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27个相关责任部门,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争生态环境治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目前,我市矿区面积47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2%。长期以来,我市矿权设置密集、开采方式落后,导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破坏触目惊心。矿区环境综合整治迫在眉睫,它的成效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关系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蓝天白云不再成为奢望,就必须在矿区环境整治这个主战场上,不遗余力、不留退路地打赢蓝天保卫战这场硬仗。

  把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我市在积极行动——

  统筹推进矿山整治,累计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4座,今年年底前再新建5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加快推进矿区自燃火点治理,年内完成煤层灭火等矿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21个,做到火点“动态清零”;严控矿区扬尘污染,30台公共道路机械化清扫车投运,确保采区道路平整无浮土、湿润不起尘;强化矿区监管执法,严控矿山企业作业规模,禁止露天煤矿夜间生产,智慧管控系统精准监控130余家矿山企业……一个个直抵病灶的药方落到实处,矿区生态加速修复。

  如今,骆驼山矿区一座座散乱堆放的渣山,经过重新规划、覆土植绿后,满目葱茏;原旧洞沟矿区无主排渣场区火点全部熄灭,南部平台和边坡排水沟开始补植复垦;黄白茨矿、苏海图矿采空区治理取得明显效果,损毁土地逐渐恢复生态“原貌”;路天煤矿老路天排土场整治后,坡顶将建光伏发电项目,为海南地区地质环境治理与转型提供发展样板……成效有目共睹,折射出的是我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果断行动。

  生态环保没有“终极答案”,只有不断寻找更优的解决之道。我市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铁规矩和硬杠杠鲜明立起来,紧盯突出问题,坚持“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多管齐下,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投入治理资金34.3亿元,深入实施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物料堆场扬尘污染整治等重点治理工程,全年共完成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26个,并与石嘴山市签订了《石嘴山市、乌海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4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比例均为100%,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和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1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整治,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

  扎实打好净土保卫战。26处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纳入清单管理,三个工业园区均配套建成工业固废处置场;建成日处理能力为2吨的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实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80个加油站346个油罐完成更换双层罐及防渗池改造任务。

  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努力,全市上下对生态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生态文明理念在乌海大地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55万市民的共同行动。因为,乌海人懂得了: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保护中发展是科学规律,是硬道理。

  “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而是要推动更高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重任与困难面前,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定、思路清晰,抓生态治理的决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决,抓绿色发展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

  同时,乌海也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还处于中低水平,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建设还有诸多薄弱环节和短板,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对乌海而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生死战,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一定要顺应人民群众‘求温饱’升级为‘求环保’、‘求生存’升级为‘求生态’的热切期待,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让乌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5月2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乌海市召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现场观摩推进会。会上,市委书记唐毅掷地有声的讲话,宣告乌海再次吹响奋进集结号,坚定不移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发起“总攻”。

  奋力迈过产业转型这道“坎”稳步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

  “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为内蒙古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局再次把脉定向。

  从努力改变“四多四少”的产业状况,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到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到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下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两次深入内蒙古考察调研,为内蒙古量身定制了“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循着总书记的指引,一张清晰的发展路线图跃然纸上。

  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为内蒙古典型的资源城市,乌海将以怎样的发展来响应党中央的时代号召,又将以什么的成绩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乌海,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过去,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我市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可靠煤炭繁荣起来的经济,究竟还能支撑多久?

  生态环境和污染问题,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市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这种结构在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环境容量有限性和生态承载脆弱性,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如何在负重前行中成功突围,继而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乌海需要在滚石上山中尽快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解决好产业和城市转型的问题,是乌海必须迈过的坎,否则就没有出路。”在参加今年自治区“两会”乌海代表团审议时,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为乌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产业转型,离不开城市空间的支撑。在有限的开发区域和高昂的生态治理成本下,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焦炉煤气用作生产玻璃纤维燃料,矿井流出的疏矸水可以变成能喝的“纯水”,煤矸石等矿山废渣能被制成优质防火保温材料和生态修复功能材料……来到坐落于海南工业园的泰和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一扇通往煤炭“新世界”的大门向你打开。

  “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通过打造绿色发展循环产业链,2007年成立的泰和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打破传统洗煤炼焦企业“靠煤吃煤”的老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也为我市传统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依托煤炭,究竟还可以创造多少种可能?

  现实总能超乎想象。在乌海,无论是君正的PVC、京运通的单晶硅,还是恒业成的混炼胶、青石的高牢度分散染料,甚至是源宏、佳瑞米、永太等公司的农药医药中间体原料,你很难想象这些五花八门的工业产品,竟然无不都与“煤”有关。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生出的大量副产物,是不少精细化工、硅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宝贵“原料”,这些不约而同为掘“金”而来的企业,有力促进了产业上下游相互延链补链强链。

  工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持续提升以化工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乌海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制定《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产业规划》,以科学系统规划引领“散弱小”企业整合重组提档升级,推动资源利用由粗放使用向集约利用转变;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硬约束,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化工产业往高端走、往精细化走、往新材料走……一路走来,乌海清晰明白:过去,产业发展我们离不开化工;现在,产业转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化工。

  新兴产业是产业转型的突破口。京运通新材料光伏项目、宝武炭材料产业园、全球业界单炉产能最大的气相二氧化硅工厂纷纷落户乌海……一批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80%,它们无疑壮大了乌海转型发展的底气和后劲。

  进入新阶段、融入新格局,必须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乌海打破思维定式,尝试在路径选择、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方面培植后发优势。

  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氢基熔融还原新工艺,推动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实现冶金产业绿色化、精深化、高端化;乌海化工有限公司相继建成自治区第一家加氢站和国内首家民用液氢工厂,打通液氢商用化“高速路”;海易通银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开工建设新能源产业园,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落户我市;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即将乘载市民开启绿色出行新风尚……在几乎没有任何可借鉴范本的情况下,乌海抢先站上了氢能的风口。

  当然,乌海与氢能成功“联姻”确属“珠联璧合”。我市化工产业完备,每年工业副产氢约80亿立方米,占自治区总量的75%,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富氢城市。与其他制氢方式相比,我市氯碱制氢又具有纯度高、成本低的特点,氢能源产业发展可谓条件优越,前景广阔。

  如何把发展先机变为产业优势,乌海确定了方向目标。按照《乌海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今后,我市将积极推动形成氢制造、储运、销售和应用的氢能产业体系,推进氢能源技术应用,构建氢能经济新格局,全力打造氢经济示范城市。

  在推动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的路上,乌海也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的盘思。不断创新思维,敢于无中生万有,乌海总能在发展落差中寻找到发展新机。

  我市处于蒙西电网的西端,是蒙西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不仅对提高蒙西电网调峰能力,优化蒙西电网电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品位提升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引水上山,还水于湖,把“乌海湖”从蓄水湖变为蓄能湖,这项工程一旦建成,必将成为我市绿色发展篇章上的又一浓重之笔。

  绿色,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对乌海来说,有关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共振的探索不会停止。发展之“绿”,将是乌海坚定不移、始终保持的“底色”。

  以城市转型的新面貌回应群众期盼的高品质生活

  初夏,乌海处处呈现出迷人的景色。

  置身于甘德尔生态文明景区,满目葱茏,树影摇曳,清风拂过,丛叶舞动,令人心旷神怡;游走在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波光荡漾,水鸟啁啾,芦苇摇曳,充满了诗情画意;漫步于广场公园,或亭台楼阁、或流水潺潺、或花香鸟鸣,一幕幕惬意的温暖场景暖暖流淌;行驶在道路之上,绿树掩映、郁郁葱葱,生态廊道绽放城市无限生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活在乌海,我们不由为近年来乌海生态文明建设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祉”而自豪。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生态文明建设在一项项生态环保工程的具体实施中,显现出与百姓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民生改善的息息相关。

  “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管两头。”这曾是人们调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乌海“面貌”时,经常张嘴就来的一句顺口溜。而今,一本厚厚的“城记”,令人瞩目,字里行间皆是“震撼”。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书法城、国家卫生城市……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勤劳智慧的乌海儿女,一路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全力谱写的工矿城市绿色蝶变的宏伟篇章。

  乌海市曾经依矿而建的工矿棚户区有大大小小17片,居住着6.6万户近20万人,超过城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从2007年开始,我市启动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并牢牢抓住“建得好、搬得顺、拆得掉、住得稳”4个关键环节,一年一个台阶向前推进。如今,14年过去了,我市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130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

  “等了整整40年,终于告别了矿区,搬进了大楼房,你说能不高兴吗?记得刚搬进来时,我做梦都能笑醒。”王金秀曾是乌达区黄白茨煤矿的煤矿工人,从参加工作开始,他家就一直住在矿区。受益于煤矿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如今搬进了新楼房里,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棚改,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加速了城市的更新发展。粗放型的发展,没有让城市迷失,高质量发展让城市觉醒,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河槽堤岸旁杨柳依依、花儿朵朵,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在阳光照射下闪着银光……休闲之余,人们在岸边赏景游玩,尽享美好生活。凤凰河公园呈现的美丽景色,让人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曾是垃圾成片、污水淤积的臭水沟。

  “夏天蚊虫飞舞,冬季污水结冰,以前的河槽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沟,不仅影响城市美观,而且还给周边居民带来了不便。”家住西水新港的居民王芳如是说。

  过去,在海勃湾城区,年代久远的泄洪渠穿城而过,河槽两岸有大量居民区,不少居民习惯向河槽倾倒污水垃圾、堆放杂物废品,因此不少渠段被垃圾阻塞,失去了应有的泄洪功能,影响了河槽及河槽两岸的卫生和美观,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

  为彻底改变老河槽的旧面貌,2015年,凤凰河(北河槽)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治理河道长度约5.1公里。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的凤凰河水系让老旧河槽彻底发生了破茧成蝶的嬗变。改造后的城中水系不仅以绿廊、水廊、健身步道贯穿城区,将市人民公园、乌珠慕公园、青山翰墨园相连,打通了城市园林水系景观脉,一条连续的滨水景观带为城市增添了韵味,使城市更加绚丽多彩。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理念践行得如何,生态文明建设到底有没有成效,凤凰河治理河是一把重要的“标尺”。该取的取,持之以恒,滚石上山;该舍的舍,下定决心,壮士断腕。这不仅是一条河的治理,更是一座城市的发展缩影。

  1958年开发,1976年建市,几十年,工矿城市乌海已然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过去,乌达、海勃湾居民要靠乘渡轮来往黄河两岸,如今,四通八达“公、铁、航”立体交通网让百姓“说走就走”;曾经,“水泥马路沙子盖,百货公司卖咸菜,点心要比砖头耐,沙枣林里谈恋爱”是乌海旧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一条条通畅的街道拓宽了城市框架,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展出现代城市的气息,一个个绿色盎然的公园广场扮靓着市民的诗意生活;昔日,“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方式形成了工矿型城市格局,今朝,工业、书法、奇石、葡萄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塑造出一座品位独特的魅力之城。

  随着城市空间大幅拓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乌海,百姓渴盼的品质城市的理想逐渐变成现实。乌海由外在到内涵,从形象到品位,处处散发着“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

  六月,乌海湖又迎来了一年的旅游旺季,沙漠、平湖、芦苇、飞鸟,吸引着八方来客,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幸福指数不断升温。

  “山海沙城尽收眼底,这景观真是如诗如画。”来过乌海湖的游客,言语中无不充满赞誉。撕下“煤城”标签,乌海湖彻底重塑了城市形象。

  有了乌海湖,乌海城市格局变了,“水在城中,城在水中”让人们长久以来滨水而居的梦想实现了;有了乌海湖,乌海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无论走到哪里,大美乌海的“乡愁”更浓了;有了乌海湖,乌海发展视野更宽了,“向海而生”赋予城市未来更多可能。

  当下,乌海还需做得更好。因为,它不只关系乌海市民的生活品质,也影响着周边居民的幸福。

  致力于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从服务市区扩散到辐射周边,乌海如果没有“高大上”的品牌城市形象,缺乏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势必就难以聚集发展势能、提振发展信心。

  2021年4月15日,注定将成为又一个载入乌海建设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乌海碧桂园项目开工奠基,市民期待已久的滨河二期建设正式启动。滨河二期功能定位为引领我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乌海未来的创智活力湾、缤纷宜居城,共规划商务商业、文创休闲、旅游服务、生活居住四大核心功能。

  站在海勃湾城区向南望,乌海湖东岸、甘德尔山脚下,一个更高能级的乌海,呼之欲出。(记者 杨勇)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