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电子烟“围猎”青少年
内蒙古新闻网  21-06-15 16:44  【打印本页】  来源:乌海日报

  众所周知,烟草产生的烟雾对青少年的健康危害很大,青少年吸烟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特别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危害,吸食烟草的年龄越小,对身体产生危害的程度便越严重。正因为如此,我国法律要求,烟草制品不得向未成年人进行销售。

  “真烟”不能抽,那么“假烟”行不行?记者注意到,随着电子烟产品日益在年轻人群中风靡,不少青少年都爱上了这种炫酷、时髦的“小玩具”,叼着一只电子烟,既不是吸食真正的烟草,又能体会“吞云吐雾”的潇洒感觉,许多尚在校园的青少年都很容易被其“俘获”。

  那么,电子烟究竟对身体有无危害?在国家多重禁令下,电子烟为何还能“盯上”青少年?记者为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青少年偏爱电子烟

  时尚的外壳,清新的果香,U盘一样小巧便捷,无聊的时候吸上一下,悠悠的烟气便能如真正的烟草一般飘出白雾……当下,不少年轻人的衣兜里都会有这样一个“时髦”的小玩意儿。

  这种被称之为“电子烟”的“小玩具”还有许多其他的名字,比如“蒸汽果糖”“指尖上的能量棒”等等,由于不算是真正的烟草,在校园里的未成年人玩耍,家长和老师们看到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没什么大碍。

  今年16岁的小柯就有这样一件生日礼物,因为这种品牌的电子烟价格不菲,小柯异常珍惜。父亲老薛也知道他有这样的“玩具”,但在他看来,这都是无所谓的事情,“毕竟也不是真烟。”他说。

  市民高宇成告诉记者,他早就发现读高中的儿子通过网购平台买电子烟,有的是买来自己玩,有的是当礼物送给小伙伴,价格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但高宇成并没有干涉。作为一名17岁就开始吸烟的“老烟民”,高宇成甚至觉得,儿子吸电子烟总比像他少年时候吸真烟要好得多。

  祝婷的女儿已经读大一了,前不久她在女儿的随身化妆包里看到一个非常好看的“香薰”,可以散发出极为清新的橘子香气,觉得很有趣,让女儿也给她买一个,结果却遭到了女儿的“嘲笑”,女儿说,“妈妈你太老土了,这是电子烟啊。”

  原来这就是电子烟?祝婷对电子烟并不了解,她告诫女儿不能吸烟,但女儿告诉她,这种电子烟非常“健康”,戒烟的人才会用得到。自己买了也不是为了吸,只是作为自拍的道具。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许多青少年或多或少都接触过电子烟。这些电子烟大多外形美观,装着各式各样带有水果香味的烟油,颇受青少年的喜爱。青少年喜欢将它作为礼物互相赠送,也喜欢将其作为“耍酷”的道具,由于不是真正的烟草制品,家长和老师看到了也不会严厉制止。

  销售渠道很隐蔽

  广受青少年喜爱的电子烟都是哪里来的?记者也做了一番调查。今年17岁的高中生小雨告诉记者,可以到实体店购买,但实体店很贵,所以学生们大多都是网购。

  青少年会网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市民赵霞告诉记者,她9岁的女儿都会通过网购APP给自己买发卡、拖鞋等日用品。在赵霞这样的年轻家长们看来,孩子网购,并不是什么出格的事情。

  高中生小雨就有自己的网购账户,每年的压岁钱都存在支付宝里,平时网购买一些学习用品或者同学之间互相赠送的小礼物,也不需要知会父母,只有花较大金额时“报备”一下就好。“学校附近的超市、快递驿站都能代存,很多同学都会网购。”小雨说。

  但事实上,早在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敦促电商平台及时关闭电子烟店铺,并将电子烟产品及时下架。但时隔两年,记者注意到,电子烟其实仍然在销售,且购买者无须提供身份信息。

  记者分别在多个电商购物平台搜索发现,尽管用“电子烟”这个关键词来搜索没有显示,但搜索“电子吸入式”“蒸汽糖果”“能量棒”等关键词,就可以找得到销售电子烟及相关配件的店铺信息。也有部分购物平台上商家页面显示售卖的是配件产品,但只要与客服沟通,客服就会通过QQ、微信等方式提供购买服务。

  当然,更多的购物渠道是在微商。小雨给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几个微商名片,都能线上购买,还可以根据收件人的要求保密发货,在快递包装上标注其他品名。

  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有个别商家还会故意诱导青少年,将电子烟伪装成玩具销售,淡化其“烟”的属性;强调其“安全、环保、绿色”,比如某售卖蒸汽电子烟的商家就在广告中这样说:“该产品通过烤真烟除焦油,不但保护您不受烟草侵害,还能避免家人吸入二手烟。”

  记者注意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披露,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使用电子烟的人数约在1000万。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其中,15-24岁年龄组的使用率最高,获得电子烟的途径主要是互联网,比例占到45.44%。

  长期使用不安全

  把电子烟当成玩具,显然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认为,使用电子烟可能更能致人抽上卷烟,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在一项针对9万余名青少年的研究结果中也显示,青少年使用电子烟后成为卷烟使用者的风险,是从不使用电子烟者的2.21倍。

  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初中学生听说过电子烟的比例为69.9%,电子烟使用率为2.7%,与2014年相比分别上升了24.9个和1.5个百分点。

  除了容易成为烟草制品的潜在使用者,经常使用电子烟也可能落入商家精心伪造的“陷阱。”《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称,目前普遍认为,“加味”是吸引青少年尝试电子烟的重要原因之一。2019年美国对青少年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使用电子烟的青少年中,估计有72.2%的高中生和59.2%的初中生使用了调味电子烟,其中水果、薄荷醇或薄荷、糖果味最常见。

  但这些“调味”制品可能并不安全。曾有媒体报道称,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收治的与电子烟相关的病例中,很多患者都认为自己吸食的是“正规电子烟”,不料送检后却发现了合成大麻素。患者长期吸食后会出现情绪、认知的改变,出现精神病症状。该院接诊的患者中曾有一名未成年人吸食电子烟长达5年,睡眠差、疑心重,情绪激动时自杀跳楼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医院将其吸食的烟油送检后就检出了合成大麻素。

  即使没有其他添加物品,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含量也无从验证。许多商家都标称电子烟尼古丁含量非常小,但有多年烟龄的“老烟民”告诉记者,倘若尼古丁的含量真的那么小的话,那肯定“抽着没味,也没劲儿”。凡是吸起来感觉像“真烟”的电子烟,尼古丁的含量肯定不会小。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成果也显示,544个电子烟样品标识的尼古丁含量与实际含量差别较大,偏差范围为—100%至105%。比如,某样品的电子烟标识尼古丁含量为6mg/烟弹,但是检测值为12.3mg/烟弹。

  市场监管需加强

  记者搜索相关数据发现,2013年中国电子烟市场规模为5.5亿元,到2020年中国电子烟市场规模增至83.3亿元,八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2.5%。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有望超100亿元。

  但与庞大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子烟行业监管缺失、产品质量堪忧。目前,电子烟既不属于药品、保健品,也不属于食品,产业不断扩张,产品质量却缺乏严格把关。

  在高中生小雨提供的电子烟微商那里记者看到,电子烟产品售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价格极为悬殊。小雨告诉记者,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们一般只会买售价一百元以内的“玩一玩”,除非要赠送礼物,才会考虑“稍微贵点的”。

  几十块钱买来的电子烟有没有劣质货?小雨说,当然也有,有的塑料非常差,一加热就会发出刺鼻的气味,也有的烟油味道闻起来特别古怪,就像劣质的香水,还有的吸了以后口气非常难闻,“就像是喝了一口香精水那种味道。”小雨说。

  但尽管如此,青少年还是乐此不疲地购买这种“玩具”。“有的商家宣传画特别酷,有的还有网红代言,感觉很潮,我们班很多同学都会买来当道具拍照片。”小雨的同学楠楠说。

  当然,最令青少年不设防的,其实还是商家宣称的“安全”。“不是说戒烟的人才用这个吗?都说电子烟是为了解救烟民发明出来的神器,怎么会不健康呢。”楠楠不太相信记者的“电子烟有害论”,她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电子烟店铺打出的广告,上面写着“衍生释放物约是传统烟草的8%,对人体可降低95%的伤害。”

  至于记者提到的常使用电子烟可能会变成传统烟草的“潜在用户”,楠楠和小雨更是嗤之以鼻:“那不可能,我不会抽烟。”

  由此给各种劣质的电子烟流入社会甚至是校园提供了便利。电子烟的管控工作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应做到教育引导和执法并重,社会要将电子烟的危害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实施更加广泛的社会监督,形成一个社会广泛参与、专业机构引导、执法部门监管的完整体系。

  记者注意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已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第十七条第四款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唆使未成年人吸烟(含电子烟)、饮酒、赌博、流浪乞讨或者欺凌他人。

  记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烟市场一定会规范有序,更加详尽的防控举措,将会引导青少年拒吸电子烟、远离电子烟。(记者 韩建慧)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