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白血病……病魔突降,高额的治疗费用曾经让一个个家庭深陷沼泽;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病缠身,日日年年的蚕食曾经让一个个家庭愁眉不展。过去我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占到50.4%。
我市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围绕“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的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标准,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大病保障机制,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伸出了的援手,将他们拉出了贫困的漩涡。
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我市将贫困人口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为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档案13289人,建档率100%;慢病签约服务7590人,慢病签约100%,27种大病救治756人。2017年以来累计为112317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1.63亿元医疗费用。
现在得了病敢去看了
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白菜沟嘎查的贫困户徐佃义老人患有肝硬化,从2017年—2020年,各项医疗费用总花费70481.46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35760.99元、其他救助3133.77元、兜底24632.44元。几年来,他看病自己只花了6954.26元。
“国家的政策真是好呀!以前得了病怕花钱就硬扛的了,现在国家给报销,得了病敢去看了!”这样的感慨,很多贫困户都有。而这样的底气,就来自于健康扶贫政策。
记者从市卫建委了解到,我市健康扶贫工作落实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政策,构建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机制。
对规定的30种大病集中救治病种,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重特大疾病发生费用,在自付基本医保起付线基础上,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左右;对非重特大疾病,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按照医疗机构等级年度内费用累计达到一定金额的自付封顶线后,对超出自付封顶线的部分兜底保障到90%左右,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了
在健康扶贫政策下,远在各乡村的贫困户,不用担心看病花钱、看病难的问题。因为签约了慢性病服务后,村医会上门送医送药。
旗县的医院、乡镇的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设施、医生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看病不用舍近求远了。
据了解,我市涉及贫困人口的5个旗县区组建了447个签约医师团队,实现常住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全覆盖,做到了应签尽签。各旗县区统一制作了慢性病管理卡,目前已全部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1.088亿元,用于旗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旗县医院、苏木乡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级以上医院对口帮扶和远程医疗已覆盖所有贫困乡镇卫生院。农村牧区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项目持续实施,为卫生院培训专业人才1385人。
涉及贫困人口的5个旗县区的34所卫生院和298所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全部达标,可以为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固阳县、达茂旗、土右旗、石拐区涉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共65个,分别由所在地卫生室或卫生院提供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我市健康扶贫工作毫不松劲,压实攻坚责任、完善分类救治、找短板补弱项,确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一起奔小康。(记者郭燕实习生张芷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