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市民杨女士出门上班,她先从路旁扫了一辆共享单车,骑车3分钟到最近的公交站,然后乘坐10路公交车半小时到达单位。
同样是在早晨,市民俞先生驾驶他的新能源私家车从青山区出发,去往东河区的公司。
眼下,随着低碳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绿色达人”正在从出行开始,减少“碳足迹”,引领包头低碳生活新时尚。
与此同时,《包头市深入推进交通领域低碳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也正在逐步实施,为市民构建更加安全便捷、畅达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减少碳足迹
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
在包头,像杨女士一样喜欢绿色出行方式的市民并不少。
近期包头市政府民意调查中心的一则关于低碳生活的问卷调查显示,66.5%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汽车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低碳出行应大力倡导。调查结果同时印证,75.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已经做到了出门尽量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或使用非机动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平时出行一般采用哪种交通方式的访问中,公交车、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均已超过五成,分别为53.5%、57.0%、52.9%。
少开一次车,对于包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真的有那么重要?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居民个人的消费行为能够影响到全部能源消费的45%—55%。
这表明公众行为对于碳排放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而正因为有了像杨女士这样的人积极参与,我市出行方式减少“碳足迹”已初有成效。
2015年公交首批更新的460台新能源车,在2016上半年便效果凸显,减排二氧化碳22908吨、氮氧化合物7363千克、二氧化硫1753千克。如今745台新能源公交车每日奔跑在35条线路上,让更多乘坐公交的市民都实现了“新能源”出行。
从2019年9月21日至2020年9月21日,“包头哈啰”实现减少油耗1280万升,减少碳排放量6019吨。而哈啰还只是包头共享单车总投放数量的1/3。
因此,减少碳足迹,百姓的积极参与十分重要。
低碳出行
网络搭出绿色吸引力
为了吸引更多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我市正在努力搭建低碳无缝隙衔接交通网络。
绵延城市主轴线的百里绿道,让市民有了从个体角度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通道。建设路绿道更是设置了驿站和公交接驳点,实现了绿道与公交通行系统的衔接,保障了各种出行方式的自由切换。
1247台公交车,形成四横一环多支的“散射形+棋盘形”公交覆盖网,实现了300—500米半径站点,平均5-8分钟的发车间隔,向西至巴彦淖尔市交界处、向北至石拐区、向东至糖厂、向南至鄂尔多斯交界处的辐射面。
6.9万辆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各大商圈、公交站点、干道、小区周边,作为服务我市公共交通接驳和夜经济的小能手,深受市民喜爱。
新一轮出租车更新,在车价补贴政策、运营成本大幅减低、驾车舒适体验提升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哥的姐转变思维,倾向于更新新能源纯电车辆。
新能源汽车也逐渐活跃在市民的关注中。据市车管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底我市私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482台。而住建部门2021年740个公共充电桩的投建规划,也必将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
三年计划
携现代交通扑面而来
虽然问卷调查显示,我市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已超五成,但仍有近五成并未加入到此行列中。原因何在?
调查中的另一个问题给出了答案。“您认为全面推行低碳生活的障碍是什么?”62.8%的受访者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
这既是答案,也给我市低碳交通的打造提出了要求。
2021年,市交通运输局制定了《包头市深入推进交通领域低碳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中, 2021年全市交通运输领域减少能耗2.49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62万吨;2022年减少能耗3.04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06万吨;2023年减少能耗3.5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31万吨。
为了实现这样的计划,我市将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力争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
——逐年增加公交运力投入。2023年万人拥有公交车车辆数达到12标台,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100%,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15%。新开辟城市公交线路10条、加密延时线路25条、改造线路8条。延伸公交线路至城乡结合部及周边城区,开通城乡一体化线路3条,实现固阳县、土右旗等旗县区通公交,构建“布局合理、容能充分、设施完善、换乘舒适、衔接顺畅、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体系。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出租车。完成我市5827台出租车更新工作,确保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出租车占比达到100%。
——动态投放共享单车。合理优化共享单车投放数量,2023年共享单车稳定控制在10万台左右,确保单车存量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和用车方便。
——探索发展顺风车。鼓励引导多人合拼,减少排放。推动开展“无车日”活动,倡导市民步行,减少碳排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包头交通正以坚实的脚步,丰富完善市民绿色出行需要的选项,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积蓄绿色能量。(记者 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