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内蒙古发出了最强“动员令”、吹响了冲锋的号角:这是头等大事、是第一号民生工程,更是政治任务、政治责任!2013年至2020年,中央、自治区、盟市和旗县四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75.2亿元,整合其他涉农涉牧资金111.2亿元。
2016年以来,累计向脱贫攻坚一线选派优秀党员干部8.5万名,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
勠力同心、倾情倾力,尽锐出战、合力攻坚。一份份不断刷新的脱贫攻坚成绩单,见证着内蒙古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行动力。
全区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7901元增加到2020年的15005元,年均增长9.6%。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90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年均增长28.7%。
……
在这场成就幸福、彪炳史册的伟大实践中,内蒙古展现担当作为,交出了一份不负嘱托、不负时代、充满温度的脱贫答卷。
【关键词】
非常之力
基础牢
从2019年开始,连续两年对政策执行、产业覆盖、村集体经济、住房安全、异地扶贫搬迁建设、贫困村(户)用电“六项清零”,对脱贫数据质量、基本医疗、饮水安全、控辍保学实施“四项达标”专项行动,集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度明
创新扶贫资产管理发挥溢出效应。从2019年初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扶贫资产清查和管理工作,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制度性文件,各地建立公益类、经营类和到户类资产“三本账”,构建了资产底数清楚、产权归属明晰、主体责任明确、管理运营规范的扶贫资产管理制度机制,解决了扶贫资产“谁来管、怎么管、如何管得好”的问题,让扶贫资产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源头活水。
敢创新
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扶贫模式:开展光伏扶贫碳交易试点和庭院经济试点,开展“畜业120”服务试点,建设脱贫攻坚网上展厅等。
绿富兴
推进生态扶贫实现增绿增收双赢。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林业产业项目和发展林业产业增收、聘用生态护林员等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关键词】
硬核投入
575.2亿元
2013年至2020年,四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75.2亿元,整合其他涉农涉牧资金111.2亿元。
124万人
累计投入394.1亿元用于产业扶贫,实施项目3.5万个,建成“一村一品”基地1376个、特色产业基地2012个、带贫减贫产业园区491个。从旗县到乡村再到农牧户,基本构建起关联配套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致富产业和增收项目体系,产业扶贫项目覆盖124万人。
64.6万人次
通过打造培训基地、搭建服务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加大就业扶贫力度。2016年以来,累计实现贫困人口就业52.5万人次,与北京的劳务协作,累计帮助8.9万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另有3.17万名贫困群众就地转为护林员。
12.5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全区12.5万贫困人口、5.31万套安置住房的搬迁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累计投入19.5亿元用于解决后续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和配套建设。
2322个村
光伏扶贫方面,建成光伏扶贫电站518座,覆盖53个贫困旗县、2322个贫困村,带动各嘎查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
127.2亿元
电商扶贫方面,55个国家电商进农村示范县网络零售额达127.2亿元,4040个乡村电商服务站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3万人次。
1.2万户
旅游扶贫方面,支持贫困嘎查村发展旅游扶贫示范项目255个,带动1.2万贫困户增收。
【关键词】
合力战贫
8.5万名
2016年以来,累计向脱贫攻坚一线选派优秀党员干部8.5万名,到2020年底,全区仍有8689个驻村工作队、32180名驻村干部奋战在一线。
46万人次
2016年以来,京蒙两地共同推动社会各界资源参与内蒙古脱贫攻坚,累计超过46万人次贫困群众受益。
50.2亿元
北京市投入的各级财政援助资金50.2亿元,有70%以上用于发展产业项目,累计实施扶贫协作项目2419个,涵盖产业扶贫、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
127亿元
积极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引进北京市企业190家,完成投资127亿元。
94.92亿元
北京市累计采购自治区农畜产品和认定的扶贫产品94.92亿元,带动11.75万名贫困人口增收。
167个
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开展结对帮扶,自治区167个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169个贫困嘎查村,22个自治区直属机关定点帮扶呼伦贝尔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38.2万
中央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6.8亿元,“万企帮万村”行动累计投入37.9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8.2万。
【关键词】
美好模样
157万人
我区累计完成脱贫任务157万人,3681个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退出,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任务全部完成,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13159元
全区57个贫困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7901元增加到2020年的15005元,年均增长9.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90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年均增长28.7%。
2087所
义务教育方面,建立控辍保学数据库,实行动态监测。2087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完成改造,教育资助政策惠及50多万贫困家庭,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部实现。
6.4万人
基本医疗方面,所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范围,全区6.4万余名大病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贫困慢病患者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
13.7万人
住房安全方面,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13.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住房安全。
18.3万人
安全饮水方面,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安全饮水提升工程。2016年以来,累计解决了18.3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得到全面保障。
8.56万人
社会保障兜底方面,42.37万贫困人口享受低保和特困供养,为8.56万名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或护理补贴。
6.5万公里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极大改善。全区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6.5万公里,盟市所在地全部通高速路,贫困旗县全部通一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苏木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基本建成四级物流服务网络。
99%
所有贫困嘎查村全部通动力电、所有贫困户全部通生活用电、99%以上贫困嘎查村通宽带和光纤,扶贫直播间、云超市等平台让老百姓的特产走出了乡村,村里的超市都用上了移动支付。
97.8%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96.3%的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收运体系,97.8%的自然村实现常态化保洁。
全覆盖
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全部完成达标建设,卫生室、文化室、文化广场和便民超市覆盖所有贫困嘎查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赵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