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城全景
老牛坡党旗广场
石峡口水库
清水河县生态建设鸟瞰图
清水河县农田俯瞰图
老牛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清水河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县”建设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以投资和项目拉动为抓手,努力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推进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更加合理,民生状况不断改善,推动全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学促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清水河县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关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定期开列办实事任务清单并在网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开展“三访三问”工作,全县处级领导干部主动深入基层,围绕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诉求,全县各级累计为民办实事574件。坚持以学促行、以行践学,把信访积案化解及“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作为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诉求、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载体,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投资130多万元对政务服务大厅进行优化升级,新增了窗口电子显示屏、咨询服务台、自助办税网吧、爱心小屋、温馨婚姻登记处等便民利民设施,设立一窗受理、一件事一次办、帮办代办、“跨省通办”、商事登记异地通办等窗口,窗口单位由原15个增至25个,办事窗口由原15个增至31个,打造“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信用社存取一体机、税务、信用查询、电、气等自助设备全部进驻大厅,建立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配套制度,新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畅通投诉评价渠道,精准改进提升服务短板,营造了舒心、贴心,方便、快捷的良好氛围,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精准施策,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
清水河县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聚焦“六个精准、五个一批”,5042户、1087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扶贫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940元,以看得见、可感知的优异成绩成功退出了自治区级贫困县序列,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脱贫梦梦想成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实施国家生态绿化重点工程,成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30.6%,清水河县林草局获评“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节能减排、河湖治乱、垃圾污水处理以及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坚持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经济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现价增速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7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功申报了一批以小香米为代表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小杂粮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农畜产品出村进城,远销区内外;以蒙清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力明显。相继建成一批奶牛、肉驴、奶山羊等规模化养殖基地,肉羊、奶山羊育繁推一体化链条初步形成,特色种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达小康的主导产业,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坚持创新引领,旭阳中燃、恒源高岭土等企业落地见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园区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随着十七沟、鼎轩等现代智慧物流园区的相继建成,境内工农业产品销售市场极大拓展,并将大幅度提升境内乃至周边区域企业的供应链市场竞争力。以老牛湾、老牛坡两个4A级景区为引领的全域旅游格局初步确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农业银行、信用联社、邮储银行、内蒙古银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加快推进山水人文美丽新山城建设,城关镇建成区面积由3.4平方公里扩展到5.34平方公里,城区道路桥梁纵横交错、公园绿地生机盎然、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基本公共服务和宜居水平大幅提升,被列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县安全饮水问题彻底解决,乡村道路网实现全覆盖,电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逐年改善。打造城关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宏河镇列入自治区特色小镇,打造高茂泉窑、八龙湾、老牛湾等乡村振兴示范村,老牛坡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农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达到35.9%、73.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各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县综合医改成效显著,医疗集团运行顺畅,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物遗址保护传承、合理利用有序推进,各类保障应保尽保,养老服务重品提质;社会治安态势良好,来信来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各项事业得到了新进步,取得了新成绩。
树立目标,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清水河县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五县”目标,要建设生态宜居县,坚持打好“绿色牌”,突出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人工适度干预相结合,点线面结合、分片区谋划,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尊重生态机理、符合自然规律、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功能区建设路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筑牢黄河中上游和黄土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要建设绿色杂粮县,全面提升“窑上田”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重点打好“绿色牌”,持续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效应,建设有机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构建农畜产品绿色产业体系,增强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全力将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成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区及辐射京津冀地区绿色农产品输出基地。要建设特色旅游县,围绕“活力清水河、魅力新山城”主题,借助创建长城公园、黄河公园,充分挖掘黄河、长城、红色文化、清水河、浑河等优势资源,突出打好“特色牌”,构建以城关镇为中心,东部生态休闲观光区、西部黄河风情休闲区、南部红色文化体验区、北部农旅融合示范区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格局,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形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要建设循环工业县,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在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科技、低消耗、循环利用项目,推动工业园区建成首府承接区内外产业转移的集中区和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基地、非金属材料产业循环发展示范基地,打造焦化循环、高岭岩型煤矸石固废高值化利用和现代化工三个“百亿元”产业园,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推动形成石料产业聚集区,打造呼包鄂石料集散中心。要建设物流枢纽县,依托我市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功能作用,利用自治区、首府向南开放的南大门和鄂尔多斯能源输出的主要通道、煤炭外运集散地和周边四个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培植物流龙头企业,整合民间运输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全力建设呼包鄂区域物流枢纽县。(记者 梁婧姝 通讯员 薛宇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