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红色地标 汲取奋进力量
内蒙古新闻网  21-06-26 02:0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日前正式开馆。6月25日上午,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探访这座红色新地标,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体建筑总面积14.7万平方米,整体呈现“工字形”,寓意我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展览馆外,最先吸引媒体记者关注的就是位于西侧广场的五大主题雕塑,大型党旗雕塑《旗帜》鲜红醒目、气势如虹,《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大型雕塑庄严巍然,栩栩如生地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展览馆外墙东西两侧伫立的28根廊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

  展览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贯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条主线,按照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精心设计了四个部分,通过2600多幅图片和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浓墨重彩地反映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为了体现党史展览的主题主线,主办方在选择展品时是以珍贵、独特、镇得住、“压舱石”为原则,光是国家一级文物就达到了420多件,其中还不乏独一无二的镇馆之宝,比如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被编为0001号的李大钊英勇就义的绞刑架、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可以说,展览馆里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是一段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在展览馆中,不少内蒙古元素也备受关注:内蒙古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实施退耕还林后的大兴安岭湿地、乌兰牧骑演员为群众表演节目、武川县老人领到养老金、西乌珠穆沁旗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在做游戏……

  在见证“三千孤儿入内蒙”和“齐心协力建包钢”这两段历史佳话的图片前,不少媒体记者驻足观看、轻声交流。这两幅图片,一幅是“草原母亲”张凤仙夫妇和6个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生动诠释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幅是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炼出的第一炉铁水,结束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这些生动的图片、珍贵的实物、翔实的资料,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目前,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在安排专场参观,将在7月1日后适时对公众开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振南 梁亮 孟和朝鲁)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