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健康篇章
内蒙古新闻网  21-06-28 09:22  【打印本页】  来源:学习时报

  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建设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回望百年历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一步步把全面建成健康中国的梦想变成现实。

  维护人民健康是党百年来的不变追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早在党的二大上,就把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福利写入了党的纲领。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服务作战部队的同时,探索建立卫生防疫委员会和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学校,在根据地、解放区大力组织开展破除封建迷信和不卫生习惯、灭鼠运动等群众性卫生防病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的状况,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迅速遏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鼠疫、血吸虫病等流行病,创造性地建立了以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三级医疗网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低水平、广覆盖”“重基层、预防为主”“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健康目标,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近68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先后提出“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建立起一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经受住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的考验,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人民健康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康中国建设驶上了“快车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部署。健康中国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健康中国各专项行动全面推开,深化医改持续向纵深推进,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重点专科得到扶持发展,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和所有贫困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中医药守正创新迈出新步伐,生育政策不断优化,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认同。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2020年的16.9/10万、5.4‰,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全面保障人民健康面临历史机遇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养老和健康支持需求持续增加,卫生健康工作在接受挑战中也孕育着更多生机和希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展望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有条件、有底气、有信心实现建成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

  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健康,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事关人民健康的每个重大决策上,给予把关定向。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做好卫生健康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系统部署、全面加强卫生健康工作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卫生健康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

  维护人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深化医改向纵深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统一,中国特色服务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不断健全。从方针到纲要、从立法到行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超强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完全有能力实现卫生健康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全民共建共享健康的基础更加坚实牢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了强大物质支撑和体系支撑。新兴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加速渗透融合,为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全社会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维护健康的氛围前所未有,凝聚成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思想基础。中国积极推进和参与卫生健康领域国际合作,力所能及向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地区提供援助,向多国出口防疫物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认可度日益巩固。

  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顾建党百年之路,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披荆斩棘,党维护人民健康的初心始终如一。卫生健康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学史力行,从党领导卫生健康发展奋斗征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抓住历史机遇,珍惜最好时期,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

  坚持防范重大传染病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党始终把传染病防控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进行研究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对筑牢健康安全底线提出了更高要求。卫生健康系统将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落实,做好聚集性疫情处置,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坚决完成党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决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部署要求,积极做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组建工作,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应对,创新医防协同机制,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专业能力,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筑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着力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把卫生健康事业办成造福民生、凝聚民心,夯实党长期执政群众根基的伟大事业。卫生健康系统将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提升县医院能力,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加快形成“以医联体为纽带,国家有高峰、区域有高原、地市有高地、县域有中心”的格局。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传染病防控、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加快落实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同时,为社会办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满足群众非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方面的作用。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着力控制影响群众健康主要危险因素。党领导的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强调预防为主,最大程度降低群众发病水平。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坚持广泛动员群众,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和健康治理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健康教育水平,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形成的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固化下来。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综合防控,做好肥胖、视力不良等儿童重点疾病筛查和干预,做好重点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切实降低重大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

  坚持整体谋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卫生健康系统将建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建设。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持续开展“银龄行动”,着力建设老年友好社会。要加强人口监测和研判,优化生育政策,改进生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减轻群众生育养育负担。

  坚持包容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着力分享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全球健康治理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病毒不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考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积极开展卫生健康国际合作,履行国际义务,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抗疫斗争中发挥领导作用,加强国际间传染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互通和技术合作,与各国共同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的全球研发、生产和分配,深入参与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的制定,创新卫生援助机制与合作模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