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易地移民搬迁小区——启德小区
通电
通路
搬迁移民房
启德小区活动中心
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是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县,生态环境脆弱,沿省际通道一线的风蚀沙化地区和荒漠化丘陵地区的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60%以上。受恶劣自然环境制约造成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是化德县致贫的主要原因。因此,化德县把“五个一批”工程中的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从源头上斩断贫困之根”的举措之一,结合产业发展,稳定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过得好”的目标。
政府主导
解决“往哪搬”的问题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标。化德县针对贫困人口构成特点,按照“哪有产业往哪搬、哪能就业往哪移、哪能过得好往哪迁”的思路,紧抓“往哪搬”这个关键,坚持“三整一转”(整合村、户、人,流转土地)的原则,统筹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和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等工程项目和资金,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了往县城、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往互助幸福院搬迁的“三个集中”移民易地扶贫路径。将贫困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将有意愿从事现代农牧业的贫困劳动力向中心村集中,将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贫困老人向互助幸福院集中,并从物质保障和精神享受两个层面满足农民的居住需求,实现“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化德县从2003年开始,累计实施11期“无土移民工程”,搬迁15851户、32389人。其中,进入县城9178户、22028人,占68%;进入互助幸福院5700户7300人,占22.5%;进入中心村973户、3061人,占9.5%。消灭了64个“空心村”。
一是对“能走”的贫困人口,鼓励和支持向城镇大量集中,从事二三产业,减少农牧民。化德县把往县城搬迁作为“挪穷窝”的当头炮。针对羊驼绒服装和铁合金“两大劳动密集型支柱产业”用工和转移进城农民就业需求,实施了产业移民工程,把贫困群众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变为产业工人。累计投入7.5亿元,建成50~60平方米产业移民楼9697套50多万平方米,先后有23514名进城群众实现了“有房住”的问题,其中贫困人口4775户、11454人,占52%。同时,政府对移民楼实行差别化补贴,切实减轻进城贫困家庭负担。
二是对“想留”的贫困人口,鼓励和引导向中心村转移集中。针对有意愿从事农牧业生产的搬迁户,选择“近水、靠路、有产业”的中心村,建成集中安置点23处,转移1112户24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0户1088人。每户建设42平方米的住房,并通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让贫困户享受社区化便利服务。
三是对“只能留”的贫困人口,鼓励和引导向互助幸福院转移集中。针对化德县85%以上的村庄是“老龄村”“空心村”的现状,该县从2012年开始,累计投资1.5亿元,在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建成“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助养老”的农村互助幸福院49处,集中供养有生活能力、身边无子女照顾的60岁以上老人5700户、7300人,其中贫困人口4845户、6205人,占85%。实现了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产业支撑
解决“能脱贫”的问题
搬迁是手段,就业是关键。化德县着眼于精准解决搬迁群众能就业、能致富的问题,紧紧围绕“搬出来干什么”这个核心,把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作为就业搬迁的主攻方向。
对走进县城的贫困人口,依托劳动密集型羊驼绒服装产业,解决女性贫困人口充分就业问题。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化德县服装产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历届县委、政府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全县各类羊驼绒絮片防寒服装生产厂家达352家,年产量3100万件以上,产值达20多亿元,解决就业岗位3万个。曾获国家星火科技奖,被自治区评为“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企业示范工程”。
同时,化德县依托区位交通和电力充足的优势,着力发展铁合金及下游产业,打造自治区级“双百亿循环产业园”,解决男性贫困人口充分就业问题。目前,服装和铁合金两大特色产业提供就业岗位3.5万个,其中63%是搬迁进城农民,50%是贫困人口,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3.8万元以上,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5倍。例如,德包图乡庆乐村肖振鹏家,全家4口人,2016年搬入移民小区,通过就业培训,妻子袁美荣在蒙驼王服装厂从事服装加工,去年收入3.5万元;肖振鹏在天成铁合金公司做炉前工,去年收入4.2万元,全家年人均收入达到19250元,是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实现了稳定脱贫。
对走进中心村的贫困人口,依托马铃薯、冷凉蔬菜、燕麦、生猪肉羊“四大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同时,引导他们与新型经营主体结成利益紧密联结的脱贫共同体,通过“就地打工”“代种代养”“委托经营”“带资入股”等形式实现稳定增收。例如,白音特拉乡小西沟村张美云家,全家3口人,2016年搬迁到白音特拉乡白音特拉村,在恒利现代农业产业园承包两座大棚进行蔬菜种植,去年全家收入为3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是从事传统种养业的4倍多,实现了稳定脱贫。
保障托底解决“稳得住”的问题
在保持原有各项涉农惠农政策不变的同时,化德县对转移搬迁贫困户的土地,由政府以每亩100元集中流转到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进行生态恢复或流转给企业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全县累计流转土地30万亩,人均增收600元。同时,化德县通过完善培训、就医、就学和社区服务,强化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
就业方面,整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针对搬迁群众,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创业培训,培训期间免费提供住宿和午餐。就医方面,落实大病兜底、慢病送药、免费体检和“先诊疗、后报销、再付费”制度,设立了500万元大病、慢病救助基金,对患有慢病的贫困人口,实行家庭签约医生按需送药、按病巡诊;对每名贫困人口补贴105元,投保了意外伤害、大病补充医疗和住院津贴三种保险。
教育方面,落实教育“十二项”资助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通过“减、免、补、助、奖、贷”等渠道实行政策性资助。兜底保障方面,通过农村低保、现金直补、燃煤补助、高龄津贴、残疾人补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8项社会兜底政策,实现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全覆盖。
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促进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增收,同时也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有效推动了脱贫减贫。先后有6839户14972人实现脱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020元和10103元,较2014年分别增长45%、55%,贫困率降为0。二是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异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服装和铁合金产业的用工难问题,推动服装和铁合金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为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难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全县服装产量突破3100万件,实现产值20多亿元;铁合金产能达到60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服装和铁合金两大产业占全县GDP的80%以上。三是有效促进了城镇化。县城人口由2010年的4万多人增加到现在的6.5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12平方公里增加到34.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7.2%提高到61%。四是有效促进了生态屏障建设。全县撤并整合小散村64个,恢复生态1556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52%,林草覆盖度达到45%,林草覆盖度提高了6个百分点。五是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异地扶贫搬迁,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提高了贫困人口搬迁和脱贫积极性,促进了贫困人口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实现了可持续、高质量的稳定脱贫。
(化德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