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畴织锦绣 沃野涌新潮——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蓄力振兴篇
内蒙古新闻网  21-07-05 17:0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山川苍翠,沃野织锦。

  绿意盎然的北疆大地,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无限希望——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着马铃薯产业的嬗变,马铃薯成为群众致富的“金豆豆”;在赤峰市喀喇沁旗,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让农牧民赚上了“生态钱”,吃上了“旅游饭”;在兴安盟扎赉特旗,“科技牌”和“人才牌”助推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内蒙古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正在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村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

  建机制,脱贫成效更持续

  “今年种了几亩地?”“家里的病人吃什么药?”“孩子上几年级?”……今年3月份以来,防返贫致贫和帮扶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4870户脱贫户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伴随全面细致的摸排走访,3000余份宣传手册也分发到群众手中,有效扩大了群众的知晓率。

  守住稳稳的幸福。不只是土左旗,全区各地坚持政策稳定,力度不减,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上持续发力,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政策措施,让千千万万群众的小康之路更加平坦宽广。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稳定、连续,把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

  ——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研判帮扶机制,通过个人申报、跟踪走访、系统信息比对、联席会研判等途径,分析返贫致贫风险,推广防贫保险、防贫基金等方法,落实产业、就业、综合保障等帮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早清零。

  ——继续推动落实教育、医保、住建、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沟通配合,完善协调联系机制,形成巩固脱贫成果合力。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切实做好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工作。多措并举开展好后续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确保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能致富。

  着眼近与远、量与质、破与立的顶层设计、政策举措持续巩固着脱贫成果,各项创新帮扶措施朝着普惠性、发展性、持久性、常态化方向发展。

  兴产业,振兴基础更稳固

  “家有梧桐树,还愁引不来金凤凰?我们这儿可不比当年了。”突泉县学田乡的乡亲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里可谓家家有产业、户户都增收,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了“产业饭”。

  一直以种植为主业的学田乡,是兴安盟乡村振兴热潮中的“明星”。是什么“秘密武器”让这里改变了模样?

  学田乡亮出谜底:因村施策、点面结合,为各村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形成村集体经济一村一品、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筑巢引凤的产业发展之路。

  学田乡金星村鸿跃服装厂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制衣机器有序运转着,几条流水线上,工人们正专心致志地赶制服装。

  “现在主要以做衣服为主,每天有20多个工人在这儿上班,都是我们村的村民。产品都是订单式生产,销路不愁。”车间主任刘淑霞说。

  近年来,学田乡围绕“一轴、两区、三点、五特色、百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以蛟流河为轴线,以土地流转的方式,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对河流沿岸的村屯实施旱改水项目规模化种植。同时,全力打造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区和安格斯肉牛养殖区;此外,还发展中草药材种植、禽类养殖、板栗南瓜、品牌酱菜、品牌小米5大特色产业。

  学田乡并不是唯一闪亮的“星”。放眼全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农牧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蔬菜、羊绒、大豆、饲草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创建了内蒙古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建设成效明显,创建了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自治区级产业园和27个产业强镇,形成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的县乡产业发展新格局;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16家,产业化联合体达到416家,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比例稳定在83%以上,带动270余万农牧户增收。

  一个个闪光的数字,记录下我区农牧业发展一串串踏实的足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一产“接二连三”、全链条式的发展之路,让振兴基础更稳固。

  “优”生态,生活环境更宜居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笔下的田园风光令人向往。如果他穿越千年来到内蒙古,他会发现,如今的田畴换了模样,绿树青山更加宜人。

  7月翩然而来,万物勃发,生机盎然。黄河岸边的小渔村——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早在2019年,林原村就制定了《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乡村振兴规划(2019—2035)》,村子的品牌建设定位为“田园康养幸福地,蔬果飘香未来村——黄河之畔、生态林原”。

  如今的林原村,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文化墙独具特色,整个村落都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结合村庄排涝减灾需求,落实海绵村庄和村庄生态水渠建设,大力推进村庄内部农业景观营建,构建农业景观化、景观农业化的村庄建设风貌。”林原村的村干部对记者说。

  林原村以“五星达标、特色示范”建设为切入点,建设日光大棚178栋、村集体温室90栋、占地8000亩的优质蔬菜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联合体”。为了将蔬菜更好地卖出去,林原村还建了物流园区,蔬菜远销北京、天津、陕西等地,村民稳定增收。

  留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林原村的绿色发展之路只是一个缩影,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农村牧区展现出新风貌。

  数据显示,全区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跃升到35%,97.5%的行政嘎查村建起生活垃圾收运体系,85.3%的行政嘎查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97.8%的行政嘎查村实现了常态化保洁,全区村庄绿化率达到30.8%。

  美丽乡村入画,文明新风拂面。针对农村牧区存在的短板,我区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牧民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

  包头市土右旗修订完善全旗201个行政村村规民约,逐步引导村民照章依规办事,使得农村社会环境文明和谐;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推行以村民代表常设制和村民代表会议参与重大决策为核心的“四权四制三把关”工作机制,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到“请民做主”的转变,有效激发村民自治的活力;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积极探索村民小组“微治理”,通过组建“微组织”、开展“微服务”、推行“微教育”、实行“微管理”、强化“微监督”,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村民小组延伸……

  恬淡静美的山水画卷,仍在泼墨挥写;绿色发展的恢弘乐章,正在激情奏响。“面子”光鲜,“里子”精致。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把万里北疆装点得更加亮丽。(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