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东
近年来,一批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出现在小荧屏大银幕上,像电视剧《国家孩子》、电影《海林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内蒙古艺术剧院也创排过京剧《草原母亲》、话剧《国家的孩子》等剧目。
2002年,京剧《草原母亲》在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剧院演出,感动了无数观众。这是一次京剧现代戏的创新,剧目分为序曲、风雪情谊、嫁衣情缘、育人情怀、故乡情思5个部分,将西方乐器和京胡、马头琴、蒙古族长调与京腔完美融合在一起。梨园雅韵与草原风情的结合是成功的,该剧荣获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等多项殊荣。后来还被内蒙古京剧团拍摄成京剧电影《草原母亲》,拉近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内蒙古艺术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出品的话剧《国家的孩子》改编自女作家萨仁托娅的同名纪实文学,2012年开始创作,由上海戏剧学院孙祖平担任编剧,龙俊杰担任导演。在2014年成为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2015年这部作品在内蒙古艺术剧院首演,并在全区举办了多场巡演。
这场从南到北的生命迁徙,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那时,上海、江苏等地3000多名嗷嗷待哺的孤儿被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这是一次了不起的艰难迁徙,这段感人的故事既是一场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家”是这些孩子鲜明的身份特征,是永不磨灭的珍贵印记。
这段感人的故事也是宝贵的艺术创作资源。它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每一个舞台、荧幕上的人物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每一部作品都在诉说着各民族互相离不开的事实。
那时候,养育这些孩子的母亲对自己的要求是“接一个,活一个,养一个,壮一个!”,这种情感血浓于水。
时光流转一甲子,不变的是我们的坚守,那一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作为内蒙古文艺工作者,我们感动前辈们的付出,骄傲于内蒙古人民的博大胸怀,也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这样优秀的故事题材搬上更大的舞台,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大爱故事传播得更远。
(作者单位:内蒙古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