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区:党建引领“五彩农业”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内蒙古新闻网  21-07-06 22:02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初夏时节,玉泉区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的温室大棚里,一层层白蘑菇菌棒堆放整齐、满满当当;连家营村的田间上,农民们有的在采收新鲜的绿芦笋,有的在移栽红辣椒种苗;寇家营村的金银花种植基地,一朵朵黄色金银花含苞待放;南台什村的葡萄大棚里也迎来了紫葡萄的采摘季……举目环视,一幅“五彩农业”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在玉泉区大地上徐徐展开。

  近年来,玉泉区立足实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眼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按照“党建引领、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休闲文化旅游,由村级党组织牵头,通过农牧、水利、文旅、市场、国土、金融、宣传、销售企业等相关单位党组织联建共建,形成以“党建联合体”引领、服务“产业联合体”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产业有序快速发展。目前,玉泉区已成立连家营村红色辣椒、绿色芦笋、乌兰巴图村白色蘑菇、寇家营村黄色金银花、南台什村紫色葡萄等多彩特色种植“党建联合体+产业联合体”,并通过“党建联合体+产业联合体”共同发力,注册“福地玉泉、田园优品”农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向纵深发展。

  “党建链”带动“产业链”

  “以前,这几亩地只够解决温饱,现在,却成了我们家的‘摇钱树’。”站在自家温室大棚外,南台什村村民宋跃绰高兴地说。

  今年是宋跃绰经营采摘大棚的第3个年头,这3年里,他家的大棚数量越来越多,种植品种也越种越多,生活也越过越好。

  “这几天正是葡萄成熟的时节,棚里种了5种葡萄,我拿的这串是品名乒乓球葡萄,色泽鲜艳,口感酸甜,每天都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宋跃绰高兴地告诉记者。

  以前到葡萄成熟的时候,宋跃绰需要拿到集市上售卖或者等小贩来收购。这两年,在村党支部引领和“党建联合体+产业联合体”的帮助下,他也转变了思路,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宣传销售,现在他种的葡萄70%都是顾客上门来采摘,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把钱赚到手。

  产业振兴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产业化发展共同体带来的不竭动力。玉泉区各村精准把握地处城郊接合部的区域优势,由村党支部牵头,引领发展特色农业,建成集生态农业、蔬菜种植、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蹚出了一条农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点亮了村民们的多彩生活,实现了产销两旺。

  “产业链”拉动“致富链”

  过去,玉泉区小黑河镇连家营村农业种植一直以玉米为主,为了带动村里种植业产业升级,拉动村民共同致富,村里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引进芦笋、辣椒等种植企业,通过提供种子、技术和销售渠道等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通过种植业升级,连家营村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农民观念,引导农民从小生产步入大市场,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让农民步入市场经济致富。

  “我们通过外出考察、实地调研等方式,积极学习先进做法、种植经验,详细摸清未来收益与发展前景,并经过论证分析,领头成立多类农业合作社,结合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等优势,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特色产业,同时改善以往产品、产业单一的状况,优化村集体经济结构,并由党员村干部率先带头参与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玉泉区小黑河镇连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兰慧说。

  “每天的工作都是合作社帮我们联系好了的,省事、省心,收入还稳定。以前哪能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连家营村村民连文奎对村里的合作社赞不绝口。

  在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下,农业合作社积极鼓励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就近雇佣本村或附近村民,同时加强与区农牧和科技局、合作公司的联络,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提供新型经济作物的种植技巧、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学技术助脱贫,积累种植、养殖经验,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激发他们增收致富的自身能量,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连家营村是玉泉区实现农村党建与促进经济发展的相融共进、互促双赢的一个缩影。

  求变者通,善建者行。这几年,玉泉区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切实解决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等问题,创新经营模式,拓宽发展路径,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真正把自身优势发挥好,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融合,实现村企发展、集体壮大、农民增收的多方共赢的新格局。(记者 阿柔娜 通讯员 黄金星文/图)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