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头市科技界亮点纷呈。
3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北奔重汽集团合作研发的内蒙古首台套氢燃料车正式下线,标志着自治区自主品牌的新能源应用产品开发实现重大突破。同期,挪威技术与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白勇两次到访,就建立院士工作站及氢能源和无人驾驶控制技术等领域产学研合作项目破题。4月,市科技局与上海交通大学进行黄芪产业科技合作线上对接,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5月,上海张江科学城包头科创飞地建设启动。加之正在筹建的“包头·北京海淀”科创飞地,我市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的科技互动频率增强。
发力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的包头正全神贯注,用一项项科技成果展示“包头制造”的实力,用一个个细致入微的服务加速培育产学研有生力量,用一条条令人心动、操作性强的优惠措施吸引科技优势机构、企业和优秀人才来包创业。
创新包头,正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冲刺。
更快
涉科技服务提速
建设创新体系,延揽人才为先。
为了让人才交流更顺畅,包头市科技局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实行网上一站式受理、办事流程和申报材料一次性告知等措施,承诺1个工作日受理,受理审核通过后,申请人递交复核资料时即来即办。
同时,各技术合同登记点对受理登记的技术合同,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因技术合同情况不明需作进一步调查核实或专家论证的,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上述两项服务,即便对标北上广深等先进地区,我们的速度也无劣势。
“快”字,还有很多体现。
比如,加快“包头市科技要素大数据平台”建设进度。该平台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实现研发投入统计、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技术交易合同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产权等创新能力考核指标统计数据高效归集和科学管理使用,有利于科技、财政、统计、税务等部门打破“信息孤岛”,实时掌握各类科研资源数据动态信息。实现科研数据“智能报送”后,其另一个优势是“快”,在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归集质量的同时,能大幅降低数据报送劳动强度,帮助企业快速实现惠企政策合规尽享。
为抢抓“科技兴蒙”行动机遇,让政策赋能“区域性创新中心”建设,《包头市区域性创新中心建设规划(2021—2025)》《包头市落实“科技兴蒙”行动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若干政策措施》《包头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管理和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在加紧编制出台。
更高
与科技龙头共舞
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目光向外、对标一流,拓宽与强者合作之道成为必然选择。
为加强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先进地区科技合作,包头市探索建设“科创飞地”。利用先进地区优质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在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科创飞地,打造“工位+办公室+公共服务区”创新创业综合体,设立展示对接交流中心、研发资源集聚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开辟科技招商窗口。在包头同步建设科技园,让飞地的科研成果转化留在这里。近期,北京、上海两地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多次往返我市,成为推介包头的一张张闪亮名片。
本着优势资源为我所用的追求,目前包头市已分别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国内3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如今,通过与科技龙头开展纵横交错的沟通交流,全市科技领域正产生着积极的化学反应。5月,市科技局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上海迈坦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这家高端科技服务企业正式落户我市。近日,包钢集团与瀜矿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10万吨碳化法钢铁渣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线”落地,也成为我市助推强强合作的一段佳话。
更强
助更多科技“国字号”冒头
在吸引科技“外援”的同时,包头市不忘加大培育本土科技“国字号”“小巨人”的力度。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市科技局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认证培训和知识产权等专业辅导,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培育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
截至目前,包头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6家,占自治区的20.2%。累计认定首批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2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3家。
发挥科研机构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包头稀土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机集团“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能力。推动北奔重汽集团与浙江大学白勇院士团队合作共建氢能领域院士工作站,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力争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2家。推动特变电工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包头建设国家硅基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北重集团、包钢集团、中核北方、东宝生物等自治区级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此外,市科技局与财政等部门加强沟通,筹措资金支持“科技兴蒙”入选项目,把真金白银送到科技企业手中,缓解其成长中面临的资金烦恼,仅2020年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就获得410万元财政支持。(记者 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