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大营子乡和平村种瓜农民杜国凤
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沙日哈达村村委会主任周光宇
苦尽甘来的“当家女子”托雅
蓝天上白云舒卷,田野里绿意盎然,为民办实事的村干部,收益渐涨的农牧民,勤劳勇敢的当家女子……他们的笑脸,就是乡村振兴长卷中产业振兴的“笑”益图。
按照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网信办“亮丽北疆党旗红”集中采访活动安排,6月23~24日,记者走进赤峰市采访,站在林西县十二吐乡十二吐村景观台上眺望,为康达产业园1670个大棚一年2亿元的收入、肉牛养殖园区一年1.5亿元的年产值感到振奋;走上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哈日哈达村和沙日哈达村之间的连心桥,老村长讲述的建桥往事打动了记者,也被带领村民致富的“当家女子”托雅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激励。
扶贫产业园助农民增产增收
“大娘,今年青椒卖得怎么样?”
“5月已经收了一茬卖了一批,过几天再收一茬,送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每斤比在本地还能多卖三毛钱。”
在林西县大营子乡和平村禾旺扶贫产业园里,种瓜农民杜国凤领着记者来到自家种植辣椒的大棚前,笑盈盈地说:“我家一共有26个常温冷棚,种植辣椒、西瓜、菜花,每个大棚平均年收入1万元,足够全家人过好生活。”她说。
禾旺扶贫产业园就建在和平村,是大营子乡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禾旺扶贫产业园通过村民自筹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建成,园区有高标准温室暖棚600栋、冷棚200栋,不仅给菜农、种植大户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还为村民们增加了一份稳定的务工收入。一些村民在园区边学边干,每个人平均每月能挣3000多元。
“下一步,我们要积极推广菜农能掌握用得上的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发展规模化经营,创造特色产业品牌,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向优势产业振兴转变,促进全乡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营子乡党委书记鲍艳利介绍。
“连心桥”改善村民通行条件
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沙日哈达村原村主任赵春生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方便两村居民的来往,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哈日哈达村和沙日哈达村商定在欧沐沦河上修建一座石桥。经过两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一座石桥很快建成,人们称它为“连心桥”。后因年久失修,加上受1998年洪灾影响,“连心桥”受损严重。
巴彦花镇沙日哈达村村委会主任周光宇介绍,2011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争取上级资金200多万元,两村群众积极行动,欧沐沦河上建成了标准更高的大桥,两村砂石路也借助“村村通”项目改造为水泥路,群众出行条件越来越好了。
“当家女子”吃苦耐劳带动乡亲致富
托雅是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哈日哈达村的一名村民,谈起这座“连心桥”,她满心欢喜,“连心桥”的水渠为东岸哈拉哈达村带来了灌溉便利的水浇地,助力农牧民增产增收,西岸哈日哈达村的农牧民则从此不再绕路,直奔省道上旗政府所在地天山镇,实现了村村通、路路通。
托雅前夫因病去世,家中因病致贫,经村里两委班子介绍拥有了新的家庭,随后,村里通过扶贫项目,帮托雅进行肉牛养殖和母牛繁育,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吃苦耐劳的托雅家中已有20多头牛。除了自己过上好日子,托雅还耐心带动亲朋好友、乡里乡亲一起养牛致富。
“靠着肉牛养殖,我家现在经济收入比较可观,陆续供3个孩子念书,现在老大已经大学毕业,工作成家了。”托雅形容自己的生活早已“苦尽甘来”,提起现在的好日子,笑得合不拢嘴。(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郝儒冰摄影/王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