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锁的三次哭泣
内蒙古新闻网  23-12-29 10:2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雄浑的乌拉山从巴彦淖尔市一路往东,东西绵延100多公里后,在包头市昆都仑河处突然收尾。丰沛的雨水灌溉着乌拉山南麓的草地,形成一片片高山草甸,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阿嘎如泰嘎查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哈德门沟西侧的高山草甸上。

  如果选择一个制高点俯瞰阿嘎如泰嘎查,山脚下的老旧房屋多半已经坍塌或者人去楼空,绿树掩映的牧民新村——阿尔查苑则坐落在一片缓坡上,一栋栋别墅像一颗颗星星点缀期间,村子东侧的内蒙古包头鑫达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哈德门金矿)终日机器轰鸣,为这个村子源源不断输送着财富。

  看着眼前的村子,牧民金锁锁思绪万千,在改革开放前,这个村子与许多散落在乌拉山南麓的小村子一样,贫穷、闭塞,为温饱问题而发愁。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牧民村依靠羊绒及肉羊养殖逐渐走上小康道路,村子面貌焕然一新,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而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一生的三次哭,曾经为孩子生病没钱去医院而哭,也为家庭年收入首次上万而哭,更为住进200多平方米的别墅而哭。金锁锁的三次哭泣,浓缩了一个村庄40多年来的变迁史,也见证了一个村庄的兴盛史。

  第一次哭:孩子生病没钱去医院

  蹲在医院长长的走廊里,金锁锁把头深深地埋在两臂之间,豆大的眼泪顺着黢黑的脸颊往下流,吧嗒吧嗒滴在走廊的混泥土地上,没有任何声息。偌大的医院,容不下一个绝望的他,而就在几分钟前,他的女儿因为交不起医疗费用而没法接受治疗。

  这是1972年的一天,这是24岁的金锁锁第一次哭。在此之前,金锁锁一岁多的女儿患病来到市里的医院救治,在村中借遍了钱,也没能凑够住院费用,金锁锁愤怒、压抑、憋屈,但是又毫无举措,最后只能回到村里,抓几把药给孩子吃。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捉襟见肘的家庭,只能怪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沟。

  那个小山沟是阿嘎如泰嘎查,是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的牧业嘎查,地处山区,拥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草场。《阿嘎如泰嘎查志》记载,因境内两个沟口生长柏树(柏树蒙语意为阿嘎如)而得名东西阿嘎如泰沟,民国时期隶属乌兰察布盟,改革开放后归乌拉特前旗哈业胡同管辖,1963年哈业胡同划归包头市昆都仑区管辖,1984年阿嘎如泰苏木人民政府成立,阿嘎如泰嘎查隶属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

  1948年出生的牧民金锁锁就是土生土长的阿嘎如泰嘎查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非常落后。住在山沟里的土坯房里,窗户都用纸糊着,山下的土地都承包给附近的农民耕种,牧民都依靠养羊维生,而在当时羊绒和羊肉并不值钱,辛辛苦苦忙一年也只够养活一家人。

  让金锁锁印象深刻的是上学,那时候阿嘎如泰苏木附近没有学校,他只能和村子里的几个同龄孩子去50多公里外的白彦花公社的蒙古族小学上学,因为路途遥远,平时只能在学校住校,周末时才能回家,很多时候需要步行回来,往往早上出发,等到家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透了,一个人走在黑黢黢的山路上,他只能靠唱歌来打发那些可怕的时光。当然,他们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从白彦花火车站坐车到哈业胡同,需要几毛钱的车票,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几毛钱是一个劳力将近一天的劳动所得。

  上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及上学路途遥远,金锁锁无奈辍学,跟着哥哥姐姐在山上放羊。

  1970年,金锁锁与爱人结婚,并将母亲接到他家一起生活(父亲已经去世),而当时的历史背景是,1950年到1956年年底,农业生产合作社制度迅速在全国普及。1958年开始,农村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在全国迅速掀起,1962年起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组织所有,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按照各人所得劳动工分取得劳动报酬。社员可种植少量自留地,并经营少量家庭副业。作为壮劳力的金锁锁每天在公社的运输队干活,为白彦花火车站拉送石头,干一天活挣12个工分,合计人民币一块多钱,但并不是每天都有活干,每月干20多天的活养活着一家人。1971年大女儿出生和1974年小儿子出生后,家里的生活更显得拮据,经常为一家五口每个月的口粮而发愁。

  金锁锁还记得,当时虽然牧民家家户户都有几十只羊,但是羊肉价格与肉羊价格都非常低。一年养羊的收入只够补贴家用。

  在金锁锁看来,虽然有一身力气,但是并派不上用场,未来在他眼里更是一片模糊,他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夜之间吹遍祖国大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阿嘎如泰嘎查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牲畜承包给个人,金锁锁分到100多只羊,随后又自己掏钱买了一些羊,数百只羊让金锁锁看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第二次哭:家庭年收入首次上万

  拿到一年辛辛苦苦挣来的崭新的人民币,金锁锁和爱人、儿女簇拥在炕头,一遍一遍数着那些“新票票”,数着数着,他的视线模糊了,想起那些艰难的日子,想起曾经因为没钱而耽误孩子的治疗。他想着,那样的穷光景,他这辈子再也不想过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把这些钱压在枕头底下,一刻也舍不得离开。

  这是1989年,金锁锁的家庭年收入首次上万,光荣成为“万元户”。这一次,他为自己久久期盼的幸福和光明的未来而哭泣。

  改革开放后,贫穷的小山沟一夜焕发青春,砸了大锅,个人单干,生活有了奔头,每个牧民都劲头十足。

  金锁锁也不例外,改革开放的红利让他迅速尝到了甜头,羊肉价格一下子涨到20多块钱一斤,几百只羊成了他的摇钱树,也成了所有牧民的摇钱树。

  到八十年代末期,牧民每家每户每年的收入达到数万元,而在当时,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年均工资仅为千余元。

  1981年,阿嘎如泰嘎查开始通电,改变了牧民过去天黑就睡觉、天亮就起床的生活习惯。金锁锁依然清楚地记得村里刚通电时的场景,每个人都兴奋地睡不着觉,一家人盯着小小的白炽灯围观,还有好奇的牧民到别人家去参观。

  随后,金锁锁花1000多块钱购置了家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漫漫长夜变得短暂起来,每天放羊回来看电视成为牧民新的生活习惯。1984年,金锁锁又花3000多块钱购买了一辆日本产的传奇100摩托车,出门变得方便起来,从前去乌兰计村里买菜,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骑摩托车则只要十来分钟就能过去。

  1989年,金锁锁开始翻新房屋,花数万元盖起了阔气的砖房,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嘎查旧房全部改成砖房,羊棚、羊圈也都进行翻新,村子面貌一下得到改观。90年代中期,为解决全嘎查吃水问题,嘎查通过管线方式将山泉水引进村子,牧民们吃上了自来水。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带给一个小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次哭:住进200多平方米的大别墅

  新盖的别墅交工,牧民喜迁新居。62岁的金锁锁站在别墅外,绕着别墅走了一圈又一圈,摸着粉刷一新的外墙,想着曾经居住的土坯房,看着儿孙们忙忙碌碌为他搬家,他的眼睛再次湿润了。回望乌拉山根下的老村子,那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个让他爱也让他恨,带给他快乐也带给他忧伤的地方,要永远告别了,虽然新别墅与旧村子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但是这几百米的距离,他却走了多半辈子才到达。

  2010年,这是金锁锁这辈子第三次哭泣,也是最幸福的一次哭泣,一辈子没有走出山沟,靠自己的一双手让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金锁锁没有想到在行将入土的时候,住进这么大的豪华别墅。

  柳叶舒展,梨花初放,4月的阿嘎如泰嘎查阿尔查苑,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幢幢具有乡村风情的精致别墅散落在树木的掩映之中,置身其中恍如远离了所有的都市尘嚣,宁静幽远的感受令人神驰。午后的阳光慵懒地从房前房后的白杨树缝隙里投射进屋里,70岁的金锁锁一边在客厅看着电视,一边注意着老伴的一举一动。

  这几年,金锁锁的老伴因为小脑萎缩精神状态出现问题,身边一刻不能离人,而他的儿女们都已经成家在城里居住。为此,金锁锁高薪聘请了一位保姆照顾他和老伴的衣食住行。

  这在过去,是金锁锁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小事而已。

  2009年,“牧民新村”阿尔查苑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牧民陆续乔迁新居,金锁锁连同装修只花了20多万元,便住进了236平方米的别墅。现在,金锁锁和老伴在这里安心养老,每月两人能够领到3100多元的退休工资。另外因为哈德门金矿占了阿嘎如泰嘎查的草场,每年都给村民分红,像金锁锁这样被占了草场的,每人每年能够得到分红4万元。

  穿过几栋别墅往北,就是沙布盖家,与金锁锁家一样,也是236平米的别墅,今年69岁的沙布盖就在这里养老,每天和村民一起打麻将消遣时光,周末的时候,儿女们从城里回来,一家人在一起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如果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来牧民新村,你会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停着车,有的甚至停着两三辆。

  1997年开始,阿嘎如泰嘎查对70岁以上老人每年给予600元的赡养费,2000年开始,对考上大学的每位学生一次性给予3000元的鼓励金。

  2012年,阿嘎如泰嘎查投资建设了2160平方米的多功能服务三层办公大楼,同时建设塑胶标准灯光篮球场。设施齐全的综合多功能服务大楼,给群众性文化、体育、文艺、娱乐等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丰富了牧民的文化生活。

  2013年,阿嘎如泰苏木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由此,国家每年拨款80万元,支持民族事业的发展。

  从1963年的只有18牧户96名牧民的阿嘎如泰牧业队,到如今有127户329名村民的阿嘎如泰嘎查;从1963年嘎查年总收入仅为1万元,到2014年嘎查年总收入达到1200万元;从1983年牧民年均收入293元到2014年牧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多元,在过去的50多年时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阿嘎如泰嘎查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嘎查面貌不断得到改善,贫穷的小山沟走出了一条小康路、幸福路。

  (作者:李亚强)


[责任编辑: 贾丕锐]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