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的风,拂动“江南”的水
内蒙古新闻网  21-08-16 16:32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水草丰美的水塘里,养着鲜美的白对虾。

  行驶在平整的水泥路上,村民们露出喜悦的笑容。

  长达四公里的沿黄旅游通道,两旁的渔家乐深受游人喜爱。

  ◎策划陈继胜王雪仙赵永峰

  记者王璐实习生李洺鑫李波

  摄影常静

  提起敕勒川,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北魏民歌中所描述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然而,就是在这片敕勒川上,却出现了荷花盛开,稻花飘香,鱼戏莲叶间的江南水乡美景。

  暑热仍未退去的初秋,走进土右旗明沙淖乡贺成泉村,感受江南水乡的清凉与柔情。

  黄河故道遇江南

  明沙淖乡,地处土右旗南部,大青山黄河故道北岸,属于土右旗西部黄河灌区,早年因管区内有一条沙带和一片沼泽地,故得名明沙淖。这里东邻土右旗海子乡,南与鄂尔多斯市隔黄河相望,西与东河区的莎木佳相接,北与萨拉齐镇以及东河区的沙尔沁镇相连。

  沿着省道315线由东向西行进,两边皆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田野,贺成泉村就在省道315线南侧。“贺成泉村共有村民1730人,但常住人口不足200人。”贺成泉村党支部书记、村书记王跃龙介绍,和众多农村地区一样,贺成泉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在家务农。

  踏进贺成泉村的大门,一行行翠绿的树木迎风飘舞,原本破旧的房屋被一排排整齐的“标准”房屋代替,昔日里通往各家各户的黄土地已被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取代。“大家都去看戏啦。”随着一声招呼,笑容满面的乡亲们驾驶着一辆辆三轮车,从家中出来,朝着前方驶去。王跃龙笑着说:“为庆祝小麦丰收,前面的村子请了戏班子。”

  跟随三轮车一同向前,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宛若江南鱼米之乡的水田风光。“这里是曾经的黄河故道,后来黄河改道,这里便闲置了。”时下,贺成泉村的千亩水稻田长势旺盛,看着满眼的绿色稻田,贺成全村党支部书记王跃龙不无感叹。“冬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曾经洪涝灾害频繁的贺成泉村因土地盐碱化严重,以沿黄生态脆弱村而出名,环境卫生、道路建设、村庄建设等问题突出。如今的贺成泉村连片的水稻秆壮穗齐,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色,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水稻的香气。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明沙淖乡立足农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结合乡域实际提出了构建“一带四区”发展新格局,即打造沿黄风情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现代农牧业提升区、商贸物流转型区。按照统筹城乡、回归自然的发展思路,明沙淖乡依托贺成泉村的沿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休闲农业为内涵,着力发展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主的黄河渔村田园综合体。“黄河渔村田园综合体是打造沿黄风情产业带的重点项目,贺成泉村则是沿黄风情产业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土右旗明沙淖乡党委委员张志维说。

  盐碱地里稻花香

  “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来改变土地的盐碱化。”王跃龙说,依靠引黄灌溉、排碱改良等措施,贺成泉村的土地盐碱化得到了有效改造,并引进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生长的“耐盐碱水稻”,让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优质水稻田。

  为实现水稻的纯绿色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水稻的有机化程度,贺成泉村的水稻田里还配套养殖着稻田鸭。“咱们这个稻田鸭长不了太大,也就2斤多重,到了秋天就全部供给了烤鸭店。”王跃龙介绍,稻田鸭基本处于散养状态,白天它们会在稻田周围四处捕食,夜晚会自己回到两个大台子上休息,“我们的稻田鸭是名副其实的溜达鸭。”

  除了种植水稻,明沙淖乡还专门邀请山东水产养殖研究所的专家来到贺成泉村,对白对虾的养殖予以科学指导。“我们的白对虾有二寸多大。”王跃龙说,根据专家的研究,盐碱地特别适合对虾养殖,而且养出的对虾品质非常好,比沿海地区天然海水养出的还要好。目前,贺成泉村养殖了40亩白对虾,每亩的产量有500多斤,售价差不多是50元/斤。“因为白对虾的出栏时间在中秋节前后,常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所以老顾客都是提前打电话预订。”王跃龙介绍。

  沿黄通道渔家乐

  “要想富先修路”,从贺成泉村出发,长达四公里的沿黄旅游通道上,大大小小的鱼塘连接成片,芦苇浩荡、鸟栖鱼跃,宛若置身江南。

  “我现在一年收入能有20来万元吧。”沿黄旅游通道上,张文义的“张三渔家乐”已经营多年。从最初的两个鱼塘发展到现在的四个鱼塘,他说这都是修路带来的变化。“以前我们的生意主要是依靠大城西煤场,2017年我们门前这条旅游通道修好后,周边的游客便多了起来,所以2018年的时候,我在原有两个鱼塘的基础上又承包下两个鱼塘。”不过,对于自己渔家乐的规模,张文义还不够满意,“我家的不算大,前面那家的面积才大呢。”

  如今,明沙淖乡沿黄风情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沿黄产业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全力发挥贺成泉-蒙家营四公里旅游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315省道交通优势便利的条件,打造全旗的沿黄风情旅游核心区域,巩固拓展全旗脱贫攻坚的成果,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开局,并注入新的活力动力。”张志维介绍,明沙淖乡投资了650万元,种植水稻1000亩,发展水产养殖1700亩,其中小龙虾、白对虾、乌鱼等特色水产养殖500亩;在贺成泉村高标准建设2000平方米网红涂鸦墙、100亩景观荷塘,推动特色景点和电商提档升级,全力建设贺成泉黄河博物馆。

  网红乡里追梦想

  近年来,土右旗明沙淖乡可谓是包头特色种养殖的网红乡了,前有贺成泉村水洗盐碱地,引水建荷塘、种水稻、养螃蟹闻名一时,今年又增加了杨家圪堵村小龙虾、白对虾。靠水“吃”水,身居黄河岸边的明沙淖乡,正在积极打造沿黄田园综合体和黄河渔村建设。

  “我觉得这个地方挺好,是一个来了就离不开的好地方。”贺成泉村内,绿之梦粮食加工制品厂负责人卢成奎正在组织工人安装机械设备。卢成奎的老家在山东省,到萨拉齐已经有20年时间了。他说:“从刚开始过来到现在,我感觉不仅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连村风村貌都上了不止一个台阶。”正因如此,今年卢成奎投资近300万元在贺成泉村建起了一个年产量可达2500吨的粮食加工制品厂,“我现在已经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希望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建设贺成泉村,帮助这里的农民增收。”

  张志维介绍,通过打造黄河渔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明沙淖乡构建起了“企业+党组织+农户”现代化产业发展经营、合作共赢新模式,推动形成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产品销售多个产业领域融合发展。关于未来,明沙淖乡党委有着更大的目标,“未来我们还将启动黄河旅游文化节,形成集休闲垂钓、观光采摘、地方美食文化为一体的农旅文化创意园。配套完善民宿接待、餐饮服务、电商物流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沿黄旅游知名度,推动特色文化软实力向经济支撑力转变。同时加快培育发展以农畜产品为主导的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等新模式,全力打造大城西物流特色小镇,努力建成全旗沿黄物流商贸基地。”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