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朝阳”——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于智宝
内蒙古新闻网  21-08-20 10:29  【打印本页】  来源:兴安日报
  走进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朝阳村村民办事大厅,便会看到墙上一块块代表着荣誉的金色牌匾,“自治区级文明村镇”“盟级文明村镇”“2018年度驻村工作先进集体”……这些荣誉不仅记录了于智宝驻村以来和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不懈努力的汗水与荣光,更是他用心用情、实干为民的生动注脚。

  2017年11月,经国网兴安供电公司党委推荐,51岁的于智宝来到了朝阳村任驻村书记。驻村以来,于智宝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村里人”,用执着和坚持让朝阳村快速实现了完美蜕变。目前,该村现已由三类党支部、三类贫困村晋升为一类党支部、一类文明村、盟级文明村、自治区级文明村。

  摸底数,察实情

  于智宝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全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发放工作联系卡,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好记录。他还经常走上街头、地头等人群聚集的地方,主动与村民唠家常,倾听村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话题,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让党的扶贫政策家喻户晓。

  群众的困难就是于智宝的困难,蹲田间、走农家,用心用情的于智宝渐渐走进了贫困群众的心里,成为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也有很多人问于智宝,放着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不待,为什么非要跑到农村干起扶贫工作,究竟图个啥?于智宝却说,他图的是让精准扶贫政策在朝阳村落地生根,让村民们的美好生活愿望早日成真。

  解民忧,帮民困

  驻村过程中,于智宝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村民扶危济困。2018年,他多方协调筹措资金14.26万元,建成了26米长、2.4米宽的党建文化长廊;协调资金9600元,为12户贫困户打井12眼;开展爱心采购活动,为村民增加收入15万余元;向上争取政策支持,通过他的翔实汇报,国网蒙东电力党委出资25.5万元,为11户危房贫困户建新房……

  于智宝还帮贫困户卖菜、卖鸡蛋;自掏腰包为贫困户购买更换电灯开关;给残疾贫困户家庭垫付电费;减免村民安装电表费用;与公司协调为村里免费安装变压器,进行线路改造……桩桩件件,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于智宝都记挂在心,及时认真去解决。现在,朝阳村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也充满了精气神。

  聚人心,获民赞

  今年48岁的朝阳村村民李钱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没有劳动能力,又要独自赡养时而神志清醒时而糊涂的母亲,过去只能在贫困线以下挣扎过活。于智宝了解到李钱包的情况后,帮他把5头驴换成2头小母牛,并挽上裤脚、撸起袖子和李钱包一块建起了牛棚,而且给他找来一大堆资料陪他学习养牛知识。2019年,于智宝又亲自担保帮他贷款5万元,让李钱包又购入了8头小牛。2020年,李钱包卖掉10头牛赚了十几万元,牛还剩下21头。“现在棚里有牛,手上有钱,看到生活的希望了。”李钱包开心得合不拢嘴,“老于大哥帮我一步步走到今天,真是比亲哥还亲。”

  在朝阳村,像李钱包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于智宝用心用力帮扶,不仅得到了乡亲们的肯定,还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驻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抗击疫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月25日,于智宝更是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情系扶贫、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于智宝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虽然现在村民们都富了,但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我一定会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和朝阳村村民一同奔向幸福生活。”于智宝带着朝阳村百姓的无限希望和自己的拳拳初心,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直坚定地前行着。(许文军)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