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基层防疫接种工作路上——记第九届“最美青城人”暨呼和浩特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韩四虎
内蒙古新闻网  21-08-20 15:56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66岁的韩四虎是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中后河卫生院的一名接种医生。基层防疫接种工作责任重、条件差、待遇低,韩四虎却长年累月、日复一日地坚守了40多年。从骑马、骑驴到骑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开小轿车,他几乎每天都行走在出诊的道路上,守护着48个村、262平方公里孩童的健康。

  仲夏时节,北方农村天亮得早。早上5点多,韩四虎就已经起床了。简单洗漱后,穿上白大褂,背上医疗箱,就开始了一天的出诊工作。

  农村和牧区,预防接种的担子大多由一两名工作人员承担,基层防疫工作十分重要,却“势单力薄”。韩四虎不仅要完成防疫接种重任,还要挤出时间给村民看病。“村里的留守老人,生病住院没人照看,只能在村里治病,全靠医生出诊。”

  韩四虎自从开上了小轿车,出诊的次数反而更多了,而且村民一看到他的红色小轿车,就赶紧跑来买药。原来,为方便村民买药,韩四虎的车里装满了各种药品,就像一个“移动的小药房”。

  “干了40多年,每年都跑两三万公里,山山水水都走遍了,村里上到90岁的老人,下到2岁多的娃娃,我都能认下来,大家都有我的电话。”韩四虎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要求疫苗口服率达到95%。武川县山区丘壑交错,村庄散落,有些村与村之间相隔几十公里,基层防疫人员工作要达到国家要求的接种率,担子可不轻。

  有的疫苗怕热,有的疫苗怕冷。比如大家熟悉的糖丸就怕热,需要冷链保存。卫生院没有冰箱,韩四虎就在广口暖瓶里放上冰块或冰棍,再装上疫苗一家一家地送,这个土办法用了好多年。

  “我骑坏了4辆摩托车,山路太难走,轮胎走着走着就烂了;土太大,链轮骑不了一两万公里,就废了。”韩四虎还记得,十几年前,他去距离乡卫生院20公里的公忽洞村,途中遇上了暴风雪,只能推着自行车,拖着残疾的左腿,踏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步地蹒跚移动,走了3个多小时,手脚和脸全部冻伤了,才终于给两名儿童送去了糖丸。

  尽管费尽辛苦把糖丸完好地送到了村里,有时还会赶上孩子不在家,或发烧腹泻,没法接种。为了确保“一个不落”,他要反复跑三四趟,才能把这颗小糖丸送到孩子的嘴里。

  多跑几趟不算什么,真正让他心酸的是“拒打”。有一次,韩四虎来到村里给孩子们接种麻疹疫苗,一些村民把他围堵起来,认为打疫苗会“害人”。有的老人说:“我们几代人都出过‘糠菜’(实际上是麻疹),只有身体发出来疹子,人才会健康。”韩四虎只好拿自家孩子打过麻疹疫苗之后,没有出过疹子、也不容易被传染的实例跟大伙儿讲道理,又说服熟悉的亲戚朋友家孩子先打,才慢慢做通了村民的工作。

  2014年7月底,韩四虎到了退休的年龄,儿女们原本想接他去市里住,可村民和卫生院院长希望他能留下来。最终,韩四虎还是决定留了下来。因为扎根农村,敬业担当,去年年底他被选树为第九届“最美青城人”暨呼和浩特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随着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的加强,对接种工作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虽然韩四虎已年过花甲,但他生怕自己落伍,仍然坚持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学会用电脑将儿童接种信息实时登记到管理系统中。现在农村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很多孩子都去了城里,韩四虎承担的疫苗接种工作量也逐渐减少。“只要村里还有孩子,我就得认认真真地给他们接种。”(记者 吕会生)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