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湾里映乡愁
内蒙古新闻网  23-12-29 10:2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出发,一路向东奔流入海,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绵延197公里,而我的家乡就在这一段的黄河畔上。作为黄河岸边长大的孩子,有幸见证了黄河30年的沧桑巨变,而这条河也承载着我太多的童年回忆和幸福乡愁,成为我的牵挂。

  打我记事起,每天推开门就有条蜿蜒流淌的河映入眼帘。那时候的黄河并没有现在这么宽,也没有现在这么深,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每当我和小伙伴们蹑手蹑脚走出家门准备到河边玩水的时候,妈妈总会拎着鸡毛掸子追出来,所以只能“铩羽而归”,因此我成了一只生在黄河边却不会游泳的“旱鸭子”。当然我最期待的就是黄河进入封河期,一下子天寒地冻、大河冰封,然后头顶棉帽,手戴妈妈织的小手套,约上三五个小伙伴到开阔的冰面上滑冰,或坐或蹲在冰车上,将手中的冰签子狠狠地扎向冰面,用力向后推,那冰车便似离弦的箭一样“嗖嗖”地向前飞奔。顿时,一辆辆冰车,在冰面上穿梭飞驰,来来往往,热闹非凡,欢乐的笑声回荡在两岸。

  一年一度的黄河开河最为壮观,流凌顺着河面浩浩荡荡向下游流动,犹如朵朵莲花点缀在河面上,让黄河更多了几分美丽和灵动。最好吃的莫过于开河鱼,这是冰融后的珍馐美味,因为妈妈说开河鱼可以治百病,所以孩子们总会“抢”着吃。每年的除夕和正月十五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除夕的爆竹声和欢笑声深植脑海,还有就是在元宵节观河灯,因为我的大伯在河的上游,按照他们当地的风俗,每年会在元宵节晚上放河灯来寄思祈福。天暗下来后,我和姐姐、哥哥就会不时观望河面,等待上游放河灯,人们把亲自扎制的各种彩灯陆续放到河面,河面上星星点点逐渐增多,那些灯闪闪烁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随着河流漂向远方。

  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1997年,那年我只有9岁,因为国家修建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我们所在的村小队整体移民。我现在依然记得当时乡亲们举家搬迁时的情景,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石窑和世世代代耕耘的土地,所有人都恋恋不舍,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更是热泪盈眶、痛哭流涕。后来,黄河水位上升抬高,淹没了昔日居住的房屋和土地,我在上高中时重回故地,还有感写下了“天蓝水碧依旧在,不见悠悠故乡来”的小诗抒怀。虽然中国人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但是人们对未来崭新的生活更是满怀憧憬和向往。

  搬迁后,有一小部分村民进了城,而大部分还是选择就地生活。在黄河边上,在附近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院落也比以前大了很多,依旧过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特别是近些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里通了柏油马路,不少人建起了蔬菜大棚,办起了农家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工作缘故,我现在回老家的时间并不多,有时候看到乡亲们上传到网上的照片和视频,思乡之情会愈发强烈,思念故乡的一虫一草、一花一叶,特别是那条烙印在我生命历程中的大河,而对黄河的感恩和敬畏已经深深融入我的血脉。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如今,黄河依旧在那里流淌,生生不息滋养着这方土地和这方人。相信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这条大河两岸的子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黄河安澜已成现实,黄河造福更可期待!

  (作者:范永海)


[责任编辑: 贾丕锐]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