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新闻网  21-08-30 09:32  【打印本页】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世界上因民族关系不和谐而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确立,民族团结的维护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转化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巨大动力。

  抓好民族团结之本。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经过持续努力,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现在正致力于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在普遍性地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各族群众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民族团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把民族团结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激发共同奋斗之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把各民族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的前提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家庭共同体意识,产生家的身份认同,这样大家才能团结起来,齐心合力,围绕共同目标而奋斗。实现复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目标,需要作为家庭成员的各个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各族人民要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相得益彰。

  夯实均衡发展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切实夯实物质基础,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们要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支持力度,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切实推动“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要激发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强化教育和文化投入,革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和“懒、散、慢”的心理状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杨福忠,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