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遇见中华文化的美好
内蒙古新闻网  21-09-02 21:14  【打印本页】  来源:腾格里新闻

  

  开学了,孩子们拿到了新课本,校园又闻郎朗读书声。新学期,全区各地中小学校的教师们,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读书中,遇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

  郑思颖内蒙古台记者:呼和浩特市钢铁路第二小学创新了趣味识字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了解字的演变过程,在生动形象的的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呼和浩特市钢铁路第二小学三年级一班的语文课以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开场。今天老师教大家的生字是“明”。在教学生拼写之前,老师要求学生们先齐声诵读这首唐诗,加深对“明”字的认识,还在屏幕上展示甲骨文的“明’字,让学生直观了解“明”字的演变故事。

  古人很善于观察,他们发现白天最亮的是太亮,晚上最亮的是月亮,还有什么比日月同辉更亮的呢,他们把表示太亮的“日”和表示月亮的“月”组合起来造出了甲骨文的“明”字。

  呼和浩特市钢铁路第二小学是内蒙古首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学校通过学习汉字起源、歌谣识字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张欣呼和浩特市钢铁路第二小学教师:孩子们能从图片这样最简单的方式,明白这个字原来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兰霞呼和浩特市钢铁路第二小学副校长:(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古诗词背诵、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学习滋养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崔奕内蒙古台记者:入秋了,关于秋天的诗词都有哪些呢?在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高一14班的教室里,一场激烈的诗词接龙正在我身后进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段课前诗词接龙小游戏,让同学们更加体会到了中华诗词中对秋日多层次的审美表达。

  杨奕鑫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我们第一节语文课,从关于秋天的诗句引入,让我一下子产生了兴趣。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的老师们还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科目学习中带入情境、融入角色,激发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田朕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老师,一定是想用文化感染孩子,用文化涵养他们。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大家一个学习的情境。

  珠斓 内蒙古台记者:我现在在兴安盟突泉县哈拉沁福和希望小学,从去年开始这里开展了语文阅读课,通过不同的形式,比如阅读、写作、阅读分享等,激发孩子们对语文课的兴趣。

  今天的阅读课老师以《“阅”快乐“悦”成长》为主题,让同学们分享在假期的阅读感受。刘心雨说,自从学校开展了语文主题阅读活动,她的阅读积极性特别高。

  刘心雨兴安盟突泉县哈拉沁福和希望小学生:这个暑假读了三本书我从中学习到了一个人要有责任心。

  今天上午,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学校的六年级学生们来到操场上进行了一堂别样的语文课,大家用诗词描绘家乡的秋景。

  伊勒其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学校学生: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树叶变成了彩色。诗词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情怀。

  萨日娜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学校语文老师:通过学习语文,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了,这节户外写诗课,就是让他们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用眼、用心去感受秋景,再将这些用文字描绘出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记者:记者:崔奕都兰 珠斓郑斯颖荣朝克 段伟晨 于波

  鄂尔多斯台刘梦仙

  通辽电视台祁建欣

  兴安盟电视台于伟利

  突泉县融媒体中心陈丽红杨雅峰


[责任编辑: 陈超]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