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传薪火 光影记录新时代
内蒙古新闻网  21-09-13 20:0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2018年9月4日,由译制中心译制的影片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放映。蒙古国观众在电影海报前了解中国电影。

导演正在讲解剧情及阐释角色。

近年来,译制中心先后译制了《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院线大片。

录音师进行前期设备调试。

配音演员正在进行配音工作。

配音演员正在排戏。

译制中心的演职人员通过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对角色的诠释,译制出一部部精品力作。

2021年7月8日,译制中心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播放红色电影。 (图片由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提供)

  1953年,文艺风潮轻抚北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语电影译制人深耕专业领域六十余载,紧扣时代脉搏,致力创作出彰显时代精神的扛鼎之作。

  内蒙古是全国第一个开启民族电影译制工作的省份。如今,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每年译制电影达到100部。比如,译制了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开国大典》《建党伟业》《唐山大地震》等。

  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认同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近年来,译制中心先后译制了《中国机长》《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院线大片,做到了城市院线同步、同期上映。今年,译制中心译制了电影《1921》同期上映,献礼建党100周年。

  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副总经理栗东华介绍:“今天,大家走进影院观看一部电影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对于民族语影片来说,能够走进影院,做到同步上映,这是很大的进步。”

  与此同时,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已放眼国际,凭借电影译制工作经验和民族语言互通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每年参加中蒙文化交流活动,为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贡献。自2018年起,已连续4年承办在蒙古国举办的“中国电影展映”活动。在今年的“中国电影展映”活动中,选择了《照相师》《罗小黑战记》《一生只为一事来》等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优秀国产影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栗东华说“:今后,我们依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满足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用光影记录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冯雪玉 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磊 怀特乌勒斯 叶凯(实习生))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