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杯”幸福故事】奋斗是幸福最好的阶梯
内蒙古新闻网  23-12-29 10:2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温馨的家庭,甜蜜的爱情,成功的事业,真挚的友谊,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生活,丰收的喜悦……这些都是幸福的写照,因人而异。我想分享的幸福是一种乐观向上、迎难而进的生活态度和勤而求索、拼搏求进的奋斗精神。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心中有梦,奋力登攀。为初心理想跋涉千山万水,而要真正实现理想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奋斗,不等不靠,不求安逸,通过努力拼搏、辛勤耕耘,收获喜悦和幸福。

  小时候,父母既要为一家人的生计种地养羊,还要照顾我们五个孩子,为了让我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就把我们陆续送到辽宁建平老家的大爷和姑姑家去读书。记得1992年,我被送到姑姑家读书,姑姑家所在的村子离中心小学也要走上五里路,我起早走路去上学,放学后走回家吃饭。冬天的时候,午饭从家里带,在教室的炉子上加热,谁到的早就把饭盒放在最下边,按照到校先后依次往上排,底下的热好了再循环着往上放。我每天都是顶着星星去上学,开了教室的门,生好炉子,温习功课,教室已经暖和起来同学们才陆续到校,我在班级的学习成绩始终稳定地排在第一名。每天利用早上课前、课间或者自习课把当天的作业完成,放学回到家,帮着姑父干农活或者放牛,姑姑家有三个女儿,在农村男孩子对家庭贡献相对更多些,姑父待我像亲生儿子一样。

  那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物资紧缺,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会有零花钱,可以去商店买零食,一袋五毛钱的华龙方便面,一毛钱的糖葫芦,五分钱一根冰棍儿,一毛钱一根雪糕,一分钱一块扣糖儿,一毛六分钱一两小饼干……这就是我们小学时条件稍好家庭孩子可选的小食品。而我们业余活动,同学们玩的大多是跳皮筋、打口袋、跳房子、抓石子、斗鸡、跳马、迈大步、丢手绢……这些游戏活动。有零花钱的同学,买两分钱一个的玻璃球玩弹玻璃球,或者一分钱一张的卡片玩拍卡片,都是当时的明星或者类似于葫芦娃动画片,包青天、新白娘子传奇等电视剧中的人物……姑姑家教很严厉,缺少的必备东西会给我买,零用钱是很少给的。少年的生活,简单快乐却又难忘!那时候想,什么时候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家长和老师告诉我们:“好好读书,走出山村,毕业找个好工作,就能过上好日子。幸福都是靠自己努力奋斗出来的”。

  小学三年级暑假回到家乡探亲,感受到父母的亲情温暖,就不想回到姑姑家读书了,在我的坚持下父母把我送到几十里外的复兴乡老姨家上学,也是要走到几里路的大兴村去上学,在老姨家上了半年学,成绩也很好,放学和假期帮着干农活。在老姨家上学半学期,姑姑很希望我能回老家继续上学,我也很想念同学们,于是又回到辽宁姑姑家继续读书。可是由于辽宁小学是六年制,内蒙古是五年制,我在辽宁回来上了半学期四年级,回到辽宁接着读四年级下半学期,课程差别特别大,课程内容根本衔接不上,我跟不上课程,成绩一落千丈,成了班里的差等生,第一个月测试我竟然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我们班主任金老师找我谈话,说学校已经关注到我的情况,这样下去根本跟不上,为了更好完成学业,建议我降级到三年级读书,听了金老师的话,犹如晴天霹雳……我想落后和困难是暂时的,给我些时间我会很快适应过来,把落下的课程补上,成绩重新回到班级前列。我跟班主任承诺给我一个月时间,我自学上半年课程,一个月后如果学习还跟不上就同意降级,在我的坚持和恳求下,金老师同意了。于是我开始自学补习上半年课程,同时学习现在的课程,经过了一个月的刻苦奋斗,月考成绩由倒数第一逆转为班级第一名,班主任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奋斗的路上虽然艰辛,风雨过后终有彩虹。

  小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阿荣旗音河乡中学读书,在阿荣旗一中读高中,再到自治区财经学院读大学,毕业考入农行工作,直到现在,我始终都保持着努力奋斗的工作态度和吃苦劲头,也感受着奋斗精神带给我的充实和快乐。

  今天,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丢。唯有把奋斗作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求索求进,才能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组织、无愧于自己的一番工作成绩,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逐梦而行,不负韶华,激扬青春,金融报国。立志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将奋斗作为人生的底色,把青春梦想耕种在祖国和农行沃土。在激情的岁月中挥洒汗水,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发光发热,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有价值:“当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作者:王杰)


[责任编辑: 贾丕锐]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