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河”种瓜黄河岸边的幸福人家
内蒙古新闻网  21-09-17 17:2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三盛公水利枢纽施工场景。(资料图片)

开挖总干渠施工场景。(资料图片)

重温老照片。

  “黄河就是华莱士的水,华莱士要是没有水就会干枯。”6岁的武峻锋喜欢黄河,也特别爱吃华莱士瓜。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之间,华莱士只有种在这儿才最好吃。虽然气候干燥,但因为有了黄河水的灌溉,磴口县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都很高。”武峻锋的父亲武志强,是一位华莱士瓜产销大户。

  “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亲自‘挖’了黄河,又受益于黄河,黄河水对我一生都是有影响的。”武志强的父亲武玉良,上世纪60年代曾参与过“二黄河”的施工建设。正是因为“二黄河”,华莱士瓜才“饮水”无忧。

  俗称“二黄河”的总干渠是河套灌区引黄输水大动脉。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灌溉出丰饶的“塞外粮仓”——河套平原。这里曾因“多口引水,无坝自流”,易造成“水小引水难,水大漫荒滩”的局面。

航拍镜头下种植户的温室暖棚。

幸福的传承。

武志强(左一)与乡亲在华莱士瓜大棚里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58年11月,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总干渠开挖;1959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开工建设;1967年6月,总干渠土方开挖全线完工。黄河水在河套灌区实现了可控调节和全域覆盖,彻底结束了无坝自流引水的历史。

  那些年,河套人民锹挖背扛,人工开挖部分占工程总土方量的80%以上。

  71岁的武玉良回忆起挖“二黄河”的过往,不停地感慨:“太苦了,太苦了,没有比那更苦的时候了。”当年,武玉良勤劳肯干、力争第一,却并不清楚挖渠的意义,更没想到自己所参与的工程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祖孙三代看黄河。

漫步在夕阳下的黄河岸边。

  得益于引黄灌溉,武玉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研究种植温室反季节华莱士瓜,收入大幅度提高。他的儿子武志强传承父业,如今已成为磴口县远近闻名的温室华莱士种植能手。2014年以来,他通过惠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磴口县北滩村的乡亲们增收致富。从解决温饱到生活富裕,武玉良曾经的辛苦付出结出了今天的甜蜜果实。


[责任编辑: 胡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