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好“螃蟹券”的监管绳
内蒙古新闻网  21-10-13 10:4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戴先任

  秋风起,蟹脚痒,眼下正是品尝大闸蟹的最佳时间,朋友圈、电商平台各种预售大闸蟹的礼品券供销两旺。但随着蟹券的泛滥,兑换难、蟹券空转的情况时有发生,伤害了消费者权益。

  近年来,蟹券备受消费者青睐,不但线上销售火热,线下门店也多有售卖。“要做蟹,先发券”,不少螃蟹生意成了“零成本”买卖。据媒体报道,商家印刷面值500元的蟹券,以400元价格卖给营销人员,营销人员以500元价格对外出售,有些往往以250元的价格往回收,再以300元的价格卖给蟹券商家。通过印刷、出售、回收、转卖等手段,一只螃蟹没有卖的情况下,通过一张蟹券就能让蟹券商家、营销人员稳赚不赔。这么“赚”的买卖,难免让一些商家见利心动,却也埋下诸多消费隐患。

  按理说,“螃蟹券”的出现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本是件双赢的事。一方面,可以减轻商家销售压力,增加可用资金,还可依据蟹券预售情况灵活调整备货量、销售计划;另一方面,因为携带或送礼方便,螃蟹可随吃随兑,也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蟹券成为消费套路“重灾区”。前不久,中消协发布“双节”消费提示称,在购买大闸蟹方面,消费者尤其要注意防范“螃蟹券”套路。

  当然,对商家推出的螃蟹券理应法无禁止皆可为,不能因为螃蟹券可能衍生出一些乱象,就将其视为不合理存在,对其一禁了之。但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亟需加强对推出螃蟹券商家的监管力度,对于存在虚假宣传、无法提货、跑路等行为的商家要依法惩治,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要保持反腐的高压态势,进一步打压购买螃蟹券送礼的涉腐涉纪现象。

  让螃蟹券能够回归商品属性,让无良商家的“如意算盘”落空,既需要商家的诚信经营、合法经营,卖方市场的规范与成熟,也需要消费者能够理性消费,增强防范意识,避免跳进无良商家设下的消费陷阱,更需要买方市场的规范与理性。给“纸螃蟹”系上监管的绳子,加强规范与监管,让螃蟹券回归本身价值,才能避免螃蟹券“张牙舞爪”,从而有利于市场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