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融合发展
内蒙古新闻网  21-10-25 10:1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王延中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中国这一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和巨大市场,为地区间、民族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大一统国家的体制和治理结构为各地区、各民族结成事实上的共同体提供了制度基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实保障。

  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塑造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相互吸收借鉴,不断丰富发展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形成了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这个“多元”凝聚出中华文化这个“一体”,中华文化这个“一体”又引领着各民族文化这个“多元”,交融出更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文化元素。

  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培育了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意识不断铸牢,各民族的人们在政治心理、文化价值理念、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上的共同性日益增强。进入新时代,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巩固我国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大举措。

  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融合发展,要继续深化“五个认同”,通过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来建构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通过强化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把“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做深做实;通过强化共同使命和担当,提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能力,把中华民族建设成为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