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许多选择,55岁的老党员张会云却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路。
固阳县下湿壕镇后脑包村位于固阳县最东端,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接壤,抗日战争期间“大青山抗日游击队”曾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这里曾是自治区重点贫困村,10个自然村中,户籍884户1940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01户363人。
两年前,张会云从原包头市国税局主动请缨前往后脑包村驻村扶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两年时间里,他将每个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将后脑包村当作自己的家乡,将脱贫攻坚工作当作自己的一份事业,时刻牢记为贫困户办实事的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在张会云的办公桌上,放着5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他两年来通过不断学习了解的各项扶贫政策和各种会议笔记。
“了解和掌握村情户情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
张会云根据农村工作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春季,谋划产业发展时,他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驱车深入各自然村,实地调查村民种植和养殖意愿,对已经落到实处的项目通过拍照留下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帮扶措施验收工作提供佐证;夏季,他在田间地头上行走,认真查看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长势情况;秋季,对村民的收入情况做全面统计,为全年收入算账做好准备。
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是什么?村民反映问题最多的是什么?最期盼什么?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张会云在本本上将梳理出的工作思路记录下来,便于后脑包村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后脑包村是一个位置偏远、贫困户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的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数贫困户年老体弱、无劳动力和疾病造成,再加上文化程度普遍低,村民们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张会云说。
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使全村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张会云从指导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入手,经常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谈心谈话,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干在前,帮助村两委干部凝聚共识、开拓眼界、提升能力。
为了解决村公共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张会云协调落实帮扶资金和物资,在驻村扶贫两年的时间里为后脑包村共协调帮扶资金50万元,协调无偿使用挖掘机设备两台。利用协调到的帮扶资金,新建了后脑包村灌井混凝土护井坝;整修了一些自然村的进村路面;实施了农机公司农机库一期工程;新建和维修了几个村的公共厕所;通过村委“一事一议”争取到100万元扶贫资金,新建了560米长的混凝土护村防洪坝,彻底解除了4000亩农田被山洪冲毁的隐患。
为了解决近两年后脑包村民紫皮蒜滞销问题,张会云主动协调市税务系统和“五联五帮”等单位全力帮助购买紫皮蒜,两年时间共帮助贫困户销售紫皮蒜收入达27.6万多元,彻底解决了紫皮蒜滞销的问题,增强了农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张会云既承担第一书记的职责,同时也承担着原11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帮扶对象有的白天务农,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家里走访,在帮扶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自掏腰包为贫困户购买家禽、修理长时间损坏的防盗门;积极想办法为贫困户拉土填埋院内的大土坑;为不能行动的贫困老人解决轮椅;为在外务工人员的子女申请教育资助基金;为缺少衣服的贫困户送去过冬的棉衣……一件件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解决了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带来的温暖。
张会云的无怨无悔,为贫困村的村民们点亮了走向小康的希望。村民代表为表示感谢,将一面写有“扶贫驻村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锦旗送到了他的手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7月初,张会云被评选为自治区税务系统先进党务工作者,同年9月,又被评选为固阳县抗洪救灾重建先进个人。2019年“五一”前夕,张会云又荣获了自治区总工会授予的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在谈及如何尽快实现后脑包村贫困户全面奔小康时,他感慨地说:“只要村民观念转变了,扬长避短,实干苦干,村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满阳光,越来越有奔头。”
如今,后脑包村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村基础设施建设、已脱贫户的收入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张会云仍在为他在党旗下的誓言、为村民们的未来继续奋斗着……(记者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