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右中旗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传承基地,只见这里摆满了马头琴、潮尔、四胡等民族乐器,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也是在这里,“隐匿”着一位拉弦乐器制作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达。“这个琴柄要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几遍,然后用干净的眼镜布擦拭干净,琴柄上薄薄地涂一层植物油,防止开裂……”在工作车间内,哈达正在对学生讲解马头琴制作工艺。
今年59岁的哈达从事马头琴制作已经22年了,在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后,哈达觉得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不能让这技艺断在咱这一代人身上。
于是,哈达在沿袭古法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着祖辈留下来的技艺,并从制作工艺上都做了一些改变和创新,来推动乐器制品大众化。在哈达看来,传统不一定要原样继承,他制作了一种可变音色、声音清亮、无杂音的蒙古四胡并申请了发明专利。“每一个乐器制作出来终究是为了演奏,所以更要注重细节、质量、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不然就成了摆设。”哈达说,每制作一件四胡、马头琴需要经过选料、开料、加工、雕刻、制杆、刻花、磨光打蜡、组装、试音等十多道工序。迄今,哈达已经制作马头琴1万余把、四胡1.5万余把、潮尔300多把。
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是蒙古族音乐与蒙古族传统工艺的结晶,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为加强培训与引领,使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发展,哈达通过联合中旗残联、各社区、中旗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课程,主动“走出去”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蒙古族拉弦乐器。“我现在免费培训的马头琴演奏学员有200余人,其中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70多岁,包括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和学生、农牧民等多群体。”哈达高兴地介绍,在他所教的学员中,不少人已达到马头琴演奏专业水平,同时,有效促进了农牧民转移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由他制作的马头琴、四胡、三弦等乐器出口到蒙古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徒弟络绎不绝。作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传承人,从演奏者变成如今的传承者,哈达的每一段时光都刻上了拉弦乐器制作的印记,他希望能将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的火种传承下去。
据了解,中旗现有蒙古族拉弦乐器各种规模的手工作坊20余家,能工巧匠上百人,其中有50余人已成为职业工匠、制作艺人。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传承人2人,盟级传承人14人。今年,通过有计划、有侧重地扶持与引领,以市场需求、社会发展趋势为方向,通过对外研修、建立实训基地和大师培训室等途径与渠道,培养孵化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人才174名。(麦丽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