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中的“变”与“不变”
内蒙古新闻网  21-05-11 11:1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时候,就得换个法子活。近日,一部讲述上世纪90年代,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群众一步步建设家园、走向小康、摆脱贫困的电视剧《山海情》火了起来。该剧以直观真实的画面,反映了生活在“贫瘠甲天下”西海固地区的人们,在“吊庄移民”政策指引下,迁移到有灌溉条件的荒地上开荒种植、发展产业,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硬是把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为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时代在变,但是“得福们”的美德没变。“人不是树,人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中,一头在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在哪里,根就在哪里。”《山海情》里有一个“大刺头”李大有,搞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一出比一出过分,刚开始去吊庄带着吊庄户逃跑、去了金滩村经常吵着要回涌泉村、因为灌溉麦苗不见放水带着村民打群架、为种蘑菇的事闹到儿子离家出走,一桩桩、一件件令人着实生厌,使人觉得这是一个自私自利、爱走极端、冲动莽撞的人。时过境迁,当金滩村村民告诉他其他村的人给枸杞熏硫磺可以卖出高价,让他也这么做时,他坚定地说不熏,他相信一定会有人吃得出他们的枸杞没熏过硫磺,会有人抢着买他们的枸杞。李大有的这个反转不禁让人意外,他一直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刺头,怎么就变善良了?仔细想想,其实像李大有这样的人,他们的本性并不坏,就是爱冲动,遇事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环境在变,但是“得福们”的理想没变。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使至塞上》,其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的“萧关”,就位于西海固。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西南边,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年平均气温3~8℃,最高气温39.3℃,最低气温-30℃,气候极端;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但是年蒸发量可以达到1000~2400毫米,水资源及其缺乏,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庄稼很难生长,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为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西海固开始施行“吊庄移民”政策,将不适宜生存的山区贫困人口,搬迁到经济、社会、自然开发条件相对好的平原地区,同时在迁入地修建水利等设施,使其具备农业条件和生活条件。“得福们”历经千辛万苦整村移民、整村通电、整村通水、种植双孢菇,看似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塞上处处是江南”美好未来的期盼中艰苦奋斗,最终在戈壁滩上开创了一个新家园,收获了青山绿水的西海固。

  生活在变,但是“得福们”的奋斗没变。“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一天三顿吃洋芋、三兄弟共享一条裤子、上级发的“扶贫鸡”吃得只剩最后一只,再到一口水窖加一头驴就能换个女孩做媳妇,从吊庄村跑回到涌泉村的村民,他们都坚信,自己不会被饿死,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出,“啥奋啊斗的,我奋不了斗不了,谁能奋斗谁奋斗去。”《山海情》就是以这样直观的画面,将扶贫工作的困难性尽展观众眼前,有的人“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沉默了,越品越觉得不是滋味”。但是,却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始终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放下福建优越生活条件的扶贫干部陈金山、大学教授凌一农等。在戈壁滩无怨无悔地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在面对村民的不解和屈辱时,凌一农教授自己掏钱补贴村民销售蘑菇的钱,在遭遇压价的蘑菇商贩威胁时,他挥拳出击,纵然被打裂了肋骨,也没有低头。在凌一农教授的身上,深刻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李军)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