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乌海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破浪前行风光美——乌海日报社以改革促发展纪实
 

  体制的变革往往会引起系列效应。事实确实如此。2004年,当乌海日报社党委领导在全社职工大会上提出“改革”二字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广大职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怎么改?改什么?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悄悄议论着这个敏感的话题。

  然而,时过7年,当初这项让人充满猜测与不安的改革顺利付诸实施后,乌海日报社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却成为了乌海市有关部门和报社上下乐为称道的话题:办公条件改善了,职工待遇提高了,工作激情增强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的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乌海日报社推行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得到了推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乌海日报社改革和管理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改革势必会触及利益的分配。面对压力,乌海日报社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勇挑重担,率先在全市事业单位中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从分配制度、经营体制到用人机制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乌海日报社成立于1981年。多年来,报社职工一直在旧模式下工作和生活着。从采访到写作,再到编辑、出版,没有太大的压力,也没有太多的竞争,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太大的差距,大家共享着“大锅饭”带来的平静。

  “一旦要打破这种固有的习惯,真不知该怎么应对?”时至今日,一些老职工对当初的情形仍记忆犹新。事实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时一些新的媒体已悄然融入了寻常百姓生活之中,平面媒体特别是党报党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改革,是形势使然,更是趋势使然!”2004年,刚刚调整上任的新一届乌海日报社领导班子在认真调研与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慎重而又坚定地做出加快改革的决定。人事制度改革是首推之举。报社将原来的身份管理转为岗位管理,按照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工作岗位,建立了以“事”为中心的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公平竞争、择优任用、双向选择的原则,报社在全社职工中开展了竞聘上岗,将一批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采编一线骨干人员充实到主要岗位,实现了人尽其才、人尽其职、人尽其力;分配制度改革是关键所在。在以往的考核办法中,报社采编人员主要以“量”为主,难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此,乌海日报社党委推行了重“量”更重“质”的考核办法,制定了《乌海日报社内部工资分配办法》、《采编人员考核办法》、《非量化人员考核办法》等配套文件,建立健全了新的分配激励机制;经营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因为地区特点,乌海日报社从1996年至今一直以自办发行为主,而广告主要以社内经营为主,难以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2005年起,乌海日报社彻底打破原有的体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科学测算、合理制定考核任务的基础上,对报纸发行、广告实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将承包人的风险和经济收入直接与任务完成情况、款项回收情况挂钩,变岗位管理为目标管理,有效地激发了经营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印刷厂改革是乌海日报社各项改革中的难题。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印刷厂是为印刷《乌海日报》而专门成立的配套企业。2006年时,该厂有90多名职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设备陈旧,再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印刷厂已经难以维持生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认真研究和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乌海日报社果断做出决定:撤销印刷厂建制,报纸印刷进市场!

  这一举措当时引起了印刷厂职工的不理解,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对职工的妥善安置,改革不仅没有损害到职工的利益,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大家的权益,报纸印刷也实现了“一降一升”,即成本下降、质量上升。

  发展是硬道理。旧有的思想一旦被破除,全新的发展理念一旦被践行,改革也必将带来倍加积极的效应。如今的乌海日报社,上下一心,凝心聚力,同谋发展,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发展好势头

  改革为乌海日报社的发展注入了无穷活力,也带来了更多机遇。在人员数量有所减少的情况下,2005年1月,乌海日报社在原有双休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乌海日报·晚报版》;2006年再次扩版,由创刊时的4开16版周3刊扩为4开16版周5刊,全年新增了624个版面。

  如今,《乌海日报·晚报版》已成为《乌海日报》的有益补充,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和企盼,成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改革为职工带来了竞争与压力,同时也提供了舞台与机会。在全新机制的引导和激励下,目前,乌海日报社全体职工求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主动性空前高涨,变化也在悄然而现。

  各部室由“要人推任务”到“减人要任务”。按劳定酬的分配机制,使得原来各部室养闲人、平均主义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减掉了不干事、干不了事或多余的人员,力求以最合理的人员布局完成最高效的工作目标;记者由“推脱采访”到“主动采访”。改革前,报纸版面少,记者任务轻,一些边远地区的采访、夜间采访,常常有推脱不去的现象。改革后,抓住新闻线索积极主动采访已经成了报社记者的习惯。过去记者部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忙派活”,现在是忙采访、忙策划;稿件内容由“只看数量”到“质量、数量并重”。改革后,好的稿件可打到180分,质量较差的稿件只能打1至3分。对编辑的考核不仅注重版面数量,更要考核编版质量;后勤人员向采编一线转移。改革后,报社行政后勤人员由原有的22人减少到9人,人员减少但服务质量明显提升。部分有文字功底的办公室人员调到了采编岗位,在他们的勤奋努力下,已成为了新闻采编人员的骨干;经营状况变化明显,经济收入大幅增长。目前,在全国地市党报发行数量普通下滑的形势下,《乌海日报》印量却实现稳中有升,全市人均30余人拥有1份报纸,党报人均占有率居于全区前列。广告业务量增长幅度空前,目前的经营收入已是改革前的6倍,这就为报社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年年有变化,岁岁上台阶。”乌海日报社的职工这样评价报社的发展。今年是乌海日报社建社3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乌海日报社所有职工清醒地认识到,是改革让乌海日报社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同样也是改革让乌海日报社焕发生机。如今,他们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弄潮儿,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破浪前行……(特约记者郭臣)

[责任编辑 王彤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