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7时许,记者进入距东风航天城载人航天发射场、定位在距发射塔架约1500米的媒体区。此刻,世界聚焦这里。在空旷的发射场地,蓝色发射塔直耸云霄,包裹着同色外衣的“天宫一号”和“长征”二号FT1火箭器箭组合体整装待发。“天宫一号”发射后,“神舟”八号将在11月飞赴太空,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待到“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深情一吻”,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负30分钟,随着一、二、三组回转平台缓缓撤收,白色的器箭组合体慢慢展现在人们眼前。
随着地面勤务人员的撤离,随着口令的不断发布,现场紧张起来。1分钟准备,人们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火箭控制系统转电,各系统脱插脱落,摆杆彻底摆开,“10、9、8、7、6、5、4、3、2、1,点火! 21时16分,火箭点火,随着隆隆的轰鸣声,大地颤抖,烈焰升腾。带着红色的火焰,“长征”二号FTI火箭托举着“天宫一号”从东风航天城拔地而起,直入深邃夜空。现场沸腾了。从大到小,很快,火箭融入繁星满天的宁静夜空。
150秒、200秒……现场能听到指挥大厅传出的声音。400秒,记者想起了之前任务情况介绍会上,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记者的提问:“‘神七’发射时,台湾也远远看到了小亮点,请问‘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后,台湾什么时候能够看到?”发射场系统相关负责人回答:“‘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后大概400秒后,会在太原上空,高度大概在100到200公里,如果天气状况良好,这个时候福建地区和台湾应该都能够看得到。”
大漠升天宫,天涯共此时。
在东风航天城的院子里,有一尊“飞天”雕塑,航天城的航天员住所问天阁里,有一副只有“飞天”两个字的书法作品,如今,中国人的航天梦想不仅从敦煌壁画中走出来,也正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天宫一号”上就搭载了可以对资源勘探、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起到较大作用的地球环境检测设备高光谱相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一是航天员上天;二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实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三是建立永久性空间站。在“神七”实现航天员出舱后,此次“天宫一号”发射就是在完成第二步的后续任务,并为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现场有技术人员低低的读着,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抛整流罩、器箭分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准确入轨!戈壁深处再次爆发出掌声、欢呼声。有人喊:“看,‘天宫一号’已经成为一颗星星了。”
“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成,实验舱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前端安装被动式对接机构,可与飞船实现对接。资源舱为空间飞行提供动力和能源。本次“天宫一号”虽然不载人,但作为全新研制的载人飞行器完全是按载人状态设计的。因为“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要相继与它进行无人和载人的交会对接。
“成功发射、精准到位、过程完美、结果圆满。”发射场内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为了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中国航天人不断优化试验流程,执行本次任务的运载火箭也进行了170余项技术状态的更改。
在此次“天宫一号”发射中,曾参加了所有“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在“神七”发射任务中担任0号指挥员的内蒙古籍人郭忠来就坐在“天宫一号”发射任务0号指挥员王军的身边。发射后记者拨通他的电话。他说:“我当过0号指挥员,知道王军的压力有多大,这次我坐在王军身边,就是要让他安心,希望他能做到沉着冷静、口令清晰、不出问题、不出差错、圆满完成指挥任务。现在看来非常成功。作为内蒙古籍人能够参与这次‘天宫一号’任务,看着‘天宫一号’在东风航天城完美升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额济纳旗的老额吉南斯勒玛曾在离发射场不远的指定观望点目睹了“神五”、“神六”发射升空那一刻。这次“天宫一号”发射,她虽然不能来到发射场,但她还是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接通南斯勒玛的电话后,她说一定要通过电话扬声器听听现场的欢呼,听到后她非常激动:“53年前我17岁,那时,我们全家就是从‘天宫一号’升空的地方搬迁出来的。当时我还小,不清楚为什么我们要搬家。现在我非常自豪,我们出生的地方变成了中国人圆了自己千年飞天梦的圣地,家乡人所做的牺牲是值得的。”
1958年,曾经住在东风航天城这一片地方的人们收起帐篷、赶着牛羊、携家带口,开始了长达八年、三易其居的搬迁,为航天城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也正是这里,见证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和第一艘飞船等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十个第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这里不断探索的精神一直在延续。随着“天宫一号”的发射,这里成为了又一个第一的诞生地,中国人将拥有自己的太空家园。
9月29日晚,除了“天宫一号”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风航天城升起,额济纳国际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也在当晚开幕。醉人的胡杨述说着阿拉善辽远的美丽和令人景仰的胡杨精神,绚烂升空的“天宫一号”更述说着中国人探索浩渺宇宙的最新传奇。胡杨精神、航天精神,在这个美好的夜晚于东风航天城深情交汇。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宫,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中国人无限憧憬的名字。从无人实验飞船到模拟载人飞行,从多人多天飞行到圆梦太空行走,短短10多年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伴随着“天宫一号”的升空,中国航天事业又向载人空间站时代迈进了一大步。
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意味着两个高速飞行的飞行器要相向运动,寻找彼此,并严丝合缝地对接成为一个组合体,如果它们空间“深吻”成功,中国人将从摇篮中成长起来,开始新的更精彩的生命旅程。让我们祝福“天宫一号”飞行顺利,让我们期待“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深吻”成功。(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霞 阿拉善日报记者 捌拾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