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二连浩特恐龙化石博物馆的人都对一块块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印象深刻,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化石的来历。记者走进“恐龙故里”,在探寻恐龙文化的印记中结识了一批和恐龙化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宁培杰馆长便是其中的一位。
50开外的宁培杰平实、和蔼,已守候恐龙化石27载。初见时,他一身普通且有些泛旧的运动装,双手沾满污渍,正埋头修理一个挖采工具,没有一丁点儿的馆长派头。一谈到博物馆,特别是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馆初期的事,宁馆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那时候热情高,化石几乎全靠自己找,很多是用书报和挖沙工交换来的。”
二连盐池一带发现恐龙化石后,有关部门很重视,但1984年建馆初期,苦于人力财力紧张,又缺乏古生物化石知识,整个博物馆包括宁馆长在内仅有3名工作人员。3个人要骑自行车到几公里外的取沙现场寻找化石标本,完成化石的采挖、征集、保存、展出等一系列工作,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一切困难。慢慢地,宁馆长发现了“捷径”——挖沙工人经常能捡到化石。于是,他很快就和挖沙工人混熟了,到他们的工地捡化石。时间一长,工人们不干了,捡了化石都放到自己兜里。宁馆长又想出一招,带一些旧报纸杂志到挖沙工地阅读,故意表现的津津有味,工人们被吸引了,主动拿着捡到的化石要求换报纸杂志。但工人们很快发现了化石的价值,不愿换报纸杂志了;宁馆长只能拿出自己也舍不得抽的香烟与工人们换,一支一换,一包一换,直到后来的整条一换。再后来,宁馆长继续变换战术,采用奖励等手段征集重要化石……散落各处的恐龙化石就是这样被一块块聚集到了博物馆。
“每个人都需要工作,我热爱我的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宁馆长朴实的话,透射出他的化石情结。(记者于鑫 哈丽琴 辛凤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