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踊跃为萌萌捐款。记者牧人摄
26、27日,连续报道了兵工华居纵火案中被重度烧伤的女孩孙雨萌面临巨额医疗费缺口的情况,并向社会发出倡议,帮助这名13岁的花季女孩。
本报发起爱心行动
昨日上午9点,一位鲍姓热心读者拿到当日报纸,看到捐款倡议后,立即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表示希望捐助500元。半小时后,记者接到了本报发起爱心行动后的首笔500元捐款。
鲍先生告诉记者,连续几天来他一直在关注这起事件,“今天看到报社发起捐款的倡议,我就来了。这样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如此可爱漂亮的孩子身上,着实让人感到惋惜,拿出点钱来,可能不多,希望能够帮到她。”
在此后的一天时间里,本报设立的捐款热线不断接到热心市民打来的咨询和希望捐款的电话,爱心在鹿城再一次热情传递。
青山区倡议募捐善款
在报社热线电话火爆的同时,27日上午,青山区红十字会受青山区区委区政府委托,向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出募捐倡议,并号召全区社会各界人士为萌萌献出爱心。下午3点,青山区先锋道街道党工委组织社区居民300余人进行募捐,短短半个小时共募集善款21252.5元,加之前期由青园社区居民及各个党支部捐赠的12000元,两项相加共33252.5元现金。
记者了解到,在捐款结束后,先锋道红十字会已经将募集到的善款全数送到孙雨萌家人的手上,为更有效收集善款用于小雨萌的救治,在红十字会和全市各大媒体的参与和监督下,建立了专用于小雨萌医治的特别账户。账号为6222020603010227347,希望广大爱心人士踊跃捐款,帮助这个处在危难中的花季女孩。 (见习记者杨帆)
爱,其实一直都在
虽然,不久前,“郭美美”事件捅破了社会信任感这层窗户纸,导致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使社会对慈善事业产生徘徊,“慈善机构”乃至“慈善”这个词一度蒙上阴影,让人不禁担心,社会对慈善的信任重建,不知还要走多长的路。
但是,2011年10月末,一个原本清秀可爱,却在飞来横祸里被烧成重伤,挣扎在死亡线上的13岁初中小女生,引发了一场鹿城爱心接力赛。我们在为萌萌担忧之余,也惊喜地发现,其实,大众的“善”并没有被“雪藏”,爱,一直都在。
事发第二天,25日上午,北重二中的师生率先为萌萌组织捐款63283元;
25日下午,萌萌姥爷的邻居们募集了8000多元,这些大多是些已经年迈的老人;
25日,一位名为王淑果的市民全家凑了1000元跑到萌萌的学校,当得知学校的捐款已经结束,又从学校赶到小区的募捐点;
一些路过募捐点的学生甚至把自己的饭钱都捐了出来;
26日上午,萌萌生父孙文军所在的北重集团钻机电动轮事业部的同事们,捐款11250元送到医院;
27日上午,本报发起爱心行动后收到首笔500元捐款;此后捐款电话不断;
27日上午,青山区委区政府发出倡议,在全区范围内号召为萌萌捐款;
27日下午,青山区先锋道街道党工委组织社区居民300余人半个小时募捐21252.5元……
无论是同学老师,街坊邻里,还是陌生人,一双双爱的手,一份份善的心,让初冬的鹿城暖意融融。
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最高的道德就是“仁”。“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让充满仁爱的道德成为社会绵延不绝的精神源泉。而这,也一直支撑壮大着我们的慈善事业。
虽然目前,因一些原因导致公众对一些慈善机构出现信任危机,但这也许能成为中国慈善走向现代慈善事业的一个拐点。通过对慈善机构和慈善事业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增强规范性、公开性和透明性,重建社会慈善信任的同时,建立现代慈善事业的制度和理念。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认为,“现代公共慈善的理念是慈善是一种公共行为。捐赠应以慈善组织为中介,使捐赠与受赠分离,捐赠人不知道哪些人因他受助,而受助人也不知道哪些人帮助了他,这已成为国家惯例。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直接捐助不同,从而免除了感恩与求回报的心理。捐赠人和受助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救助弱势群体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为。”
而这一切,需要有能够点燃公众爱心的火种,此次,被烧伤的萌萌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颗这样的“火种”。希望这颗“火种”给包头带来爱的萌发,能够蔓延并持久下去。
爱和善,犹如阳光,温暖着我们的社会,也由我们所创造。 ( 记者孙英侠)